苏轼词风转变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 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 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 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 中,有杜鹃在清啼。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 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 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 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 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 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 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 只是岁月本身。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 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 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 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前、后期词风的比较: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 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 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 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 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 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 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 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 而深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代词圣 ——苏东坡词风的转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 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 宋代诗词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汉族,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 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 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 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 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 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 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 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 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 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 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 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 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 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 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 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 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 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 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最后,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 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 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前期 后期
反映的心境
具体的政治忧患 积极仕进
宽广的人生忧患 隐世避仕
代表诗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浣溪沙》
风格
大气磅礴 豪放奔腾
空灵隽永 朴质清淡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 (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 “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 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 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一。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