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持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有,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绝大部分,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所以,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

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水准的副词。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

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

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协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

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能够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

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

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

“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有的现象,。

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

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

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

起拼凑语气的作用。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能够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

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能够作连词用;也能够作代词用。

作连词用能够表示并列关系,能够表示偏正关系,能够表示承接关系,能够表示递进关系,还能够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

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

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

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

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

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

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能够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

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

所以,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鸿门宴》)。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

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能够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

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能够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

例如:“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仅仅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

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增强判断语气。

主要形式有: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增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