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强规则意识

增强规则意识

增强规则意识一、教学目标:认知:了解规则的作用,了解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态、涵养高尚道德。

情感态度观念: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涵养道德,让规则常驻心中。

运用:现实生活中,在可能违规时调控自己的不良心理,做遵纪守法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做遵纪守法的人。

难点: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

三、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4.5分钟)1.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导语和第六课导语,了解本单元知识结构,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1)探究活动一:谁先到达?用PPT出示材料:甲乙二人分别骑着有车刹和无车刹的两辆自行车,从A地到B地同向出发,大约有红绿灯20个,请问谁先到达目的地?为什么?(2)在学生阅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点评归纳,使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用PPT出示),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我们做最好的自己,不仅要提高道德素质,而且要学法、提高法律素质。

由第二单元的学习过渡到第三单元的学习。

(3)设问“我们学法、提高法律素质的意义何在?”过渡至本单元知识结构。

(4)用PPT出示第三单元和第六课知识结构图。

简单讲解本单元的逻辑结构,最后强调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用PPT出示)。

设问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学法、守法首先要从遵守什么开始?(用PPT出示第一目目题)(5)板书:增强规则意识。

3.学生活动(1)认真阅读PPT所示探究活动一的材料,小组成员思考、讨论“谁先到达目的地?为什么?”,由第一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倾听,并可补充回答。

(2)仔细阅读第三单元导语和第六课导语,观看PPT,根据教师讲解,理清本单元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二)研习新课(32分钟)第一目:规则与秩序。

(8分钟)1.教学内容(1)人类的活动是受制约的。

(2)规则的重要作用。

(3)人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多方面的。

2.教师活动(1)探究活动二:马的缰绳和课堂纪律。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镜头一、二中的文字材料,用PPT逐一出示问题:缰绳在驭马时起什么作用?课堂纪律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时有什么作用?(2)讨论和归纳相结合,用PPT出示:约束,保证马的正确前进方向和驭手到达目的地;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和学生学到知识。

然后归纳导出:复杂世界是有秩序的,人类活动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制约。

明确规则的制约保障秩序的稳定。

点明制约人们活动的就是人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是多方面的。

(3)板书:秩序、规则、自然规律、社会规则。

(4)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平时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纪律就在自己身边,明确规则的作用,解析孟子和克雷洛夫的名言,指导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材料“骑手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必须能控制住自己所有的情绪与行为。

如果我们不能征服自己,就会被别人所征服。

自律来自于自我控制。

(5)探究体会(用PPT出示要求):请同学以徒手和借助圆规、直尺工具两种方式分别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

观察学生、请反应最快的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一位徒手作图,一位借助工具作图。

学生分析后进行赏析性点评、归纳。

“有规矩才成方圆”(用PPT出示),说明各种社会组织都会有其相应的规则,有规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点。

(根据教学时间可适当强调有规则、守规矩的意义。

)(6)板书:规范行为。

3.学生活动(1)认真阅读教材第64页镜头一、镜头二中的文字材料,观看漫画理解其寓意。

各组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思考、讨论。

请第二、三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补充回答。

(2)老师进行点评讲解时,各同学倾听、思考,并做好笔记。

(3)积极思考,探讨课堂违纪现象,理解规则的重要作用,谈谈对孟子和克雷洛夫名言的理解与认识。

(4)在草稿纸上作图,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分析。

第二目:纪律与法律。

(14分钟)1.教学内容(1)纪律的含义及作用。

(2)法律的含义及规范作用。

(3)纪律与法律的共性与区别。

2.教师活动(1)用PPT出示漫画“马的缰绳”,设问过渡:缰绳寓意什么?请个别学生回答。

用PPT逐一出示“纪律”和第二目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纪律的含义并用PPT出示:纪律,是指社会一定组织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活动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强调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材料“古代军纪”,请课前预习较好的学生解释含义并表扬他,以此强化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接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许衡自律的故事”,要求学生结合两段材料谈谈对纪律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归纳纪律的作用,明白纪律带给人的不仅是限制和约束,更多的是自由和空间。

引导学生明确规则意识,主动将他律变为自律,成为有更高道德境界的公民。

(用PPT逐一出示)。

(3)板书:纪律、社会组织、违反受处罚、内在约束力、他律、自律。

4)探究活动三:王某维权事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案例,在搞清案由的基础上,用PPT逐一出示问题:港务处依据什么对王某做出停职检查的处理?法院依据什么裁决这一劳动纠纷?什么是法律?纪律与法律有什么异同?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基础上进行赏析性点评,同时纠偏,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违反纪律有危害,感到不光要依法维权,还须时刻遵纪守法。

用PPT出示法律的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链接·法律的规范作用”,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

接着以表格形式归纳纪律与法律的异同,指导学生完成表格。

用PPT逐一出示异同内容。

明确纪律和法律都是规则,都应当遵守,我们应该做遵纪守法的人(用PPT出示第三目目题),着重强调法律是人们行为的首要准则,明确法律的权威性。

5)板书:法律、国家制定、共性(板书三次)、做遵纪守法的人。

3.学生活动(1)认真仔细阅读教材第65页案例,看漫画,积极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缰绳寓意什么?(2)认真阅读教材第66页“链接·军队纪律”,听老师讲述“许衡自律的故事”,小组内积极思考、交流“对纪律的理解”,由第四小组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倾听,并做好笔记。

(3)探究活动三:王某维权事件。

仔细阅读教材第65页案例,搞清案由后,各组学生针对问题,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由每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

其他同学倾听,亦可适当补充,同时做好笔记。

结合知识点,仔细阅读教材第66页“链接·法律的作用”,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在此基础上个别学生回答,共同完成课前印发的表格“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第三目:做遵纪守法的人。

(10分钟)1.教学内容(1)职业活动中不遵守规则的危害。

(2)要克服违纪违法的不良心理。

(3)讲道德,避免违纪违法。

2.教师活动(1)探究活动四:王某、徐某两起事故。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镜头一、二中的文字材料,用PPT逐一出示问题: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性点评,结合讨论结果,引入毛泽东名言,介绍“贪官迟到的忏悔”案例,从正、反面引导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人。

用PPT出示:由于自己或他人的违规操作而导致的。

只有充分重视规则,自觉遵守规则,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探究活动五:三种违规的心理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镜头一、二中的文字材料,结合教材第68页“链接·青少年常见的违规心理”,讨论、回答用PPT出示的问题:上述三种现象违反了什么规则?在我们身边的学生身上有没有发生过上述行为?要避免上述恶果需要克服什么不良心理?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强调要求学生克服不良心理,自觉涵养道德,理性对待规则,让规则常驻心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3)板书设计:克服不良心理、涵养道德,让规则常驻心中。

3.学生活动(1)探究活动四:王某、徐某两起事故。

仔细阅读教材第67页案例,感知材料,读懂意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间竞答,其他同学倾听、思考,体会违反规则的危害及遵纪守法的必要性。

(2)探究活动五:三种违规的心理原因。

认真阅读教材第67~68页案例和“青少年违规的常见心理”,小组内讨论,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3)倾听,做好笔记。

(三)课堂小结(3分钟)1.教学内容总结归纳。

2.教师活动(1)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学生,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努力。

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2)板书: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3.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思考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2)对照所学知识,就平时表现,同桌成员互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根据课堂记录,评选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一个和明星组员六名。

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1.解析名言离娄之明,公孙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规,指正圆之器;矩,指正方之器;无矩不成方,无规不成圆;校正方圆,是谓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不要过分地醉心放任自由,一点儿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俄·克雷洛夫这句名言来自于一个骑手的故事。

故事梗概:一位骑师精心训练了一匹好马,所以,骑起来得心应手。

只要他把马鞭一扬,那马儿就乖乖地听他支配,而且骑师说的话,马儿句句都明白。

骑师认为用言语指令就可以驾驭住了,再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

于是,有一天,他骑马外出时,就把缰绳解掉了。

马儿在原野上驰骋,开始还不算太快,仰着头抖动着马鬃,雄赳赳地阔步前进,仿佛要让它的主人高兴。

但当它知道约束都已经被解除了的时候,英勇的骏马就越发大胆了。

它头脑发涨,再也不听主人的指挥,愈来愈快地飞奔起来。

不幸的骑师,如今毫无办法控制他的马了,他想用笨拙而颤抖的手把缰绳重新套上,但已经做不到了。

失去束缚的马儿撒开四蹄,一路狂奔,竟把骑师摔了下来。

而它还是疯狂地往前冲,像一阵风似的,路也不看,一股劲儿冲下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我的可怜的马呀!”骑师悲痛地大叫道,“是我一手造就你的灾难,如果我不冒冒失失地解掉你的缰绳,你就不会不听我的话,就不会把我摔下来,你也就决不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