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影视与文学的差异与相通性
第三章 影视与文学的差异与相通性
1
·布鲁斯东是如何谈论电影与文学的差异性的?
P54-P61
2 举例说明。P64
3
P67
4
·迪克看来,电影与文学的叙事手法有哪
些相同之处?P70-P71
5
·科恩是如何论述电影“不连续的连续性”特
点的?P73
第三章 影视与文学的差 异性与相通性
影视改编在中外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 象,但是在学术史上却引起了长久的争 论。尤其是在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方面, 主张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观念的人,经 常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刻意强调电影艺术 自身的完整性,因而极力排斥所谓文学 的影响
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看,只要有观众和票房 收入,改编就不是什么问题。但从艺术的角 度看,改编是否妨碍了影像的艺术表现,改 编是否能够表现原作的意图以及是否能达到 原作的艺术水准等都成了问题。如果改编真 的妨碍了影像的艺术性表现,或者改编后的 影视作品歪曲了原著的精神、无法达到原作 的艺术水准,那么,改编还有什么意义和价 值呢?是否为了保持文学或电影、电视剧各 自艺术的纯洁性,而索性隔断它们之间的联 系?
(3)较含蓄的色情画片 上的那种场面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1、小说和电影的源流
在谈及小说时,布鲁斯东并没有去追溯小说 的形成历史,他似乎在有意回避这样的事实, 即小说诞生之初,亦同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兴趣爱好,引发人们激动和喜悦的消闲之物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4、关于空间和时间 “心理时间”: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时间,粗略地
讲,至少有两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是说,人类的思想具有加速或消解时间
“感觉”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时间系统” 第二种定义是说,除了这种速度的可变性之外,由 于它是流动的、可以互相贯穿的,而且缺乏明确的 界线,这种流动又几乎是根本无法测量的
学者们的研究脉络对于我们把握两者的关系仍具有 启发性的意义。研究者们在思考改编的合法性问题 时,首先想到的是对文学与影视(集中于电影)异 同的比较
两者的叙述手段的差别在于:文学使用的是语言, 而影视使用的是影像。但是,随后对相关问题的争 论就出来了。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语言的使用需要 一定的抽象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影像似乎只是一看 就能明白的东西,甚至不需要学习和思考
另一派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即认为电影同样可以 表现复杂的思想和意识状态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 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美国学者乔治·布鲁斯东在
1957年出版的《从小说到电 影》一书,在强调小说和电 影差异性方面比较具有代表 性。该书引用了许多学者、 作家的观点,用以表明在视 觉形象手段和文学语言手段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难以逾越 的鸿沟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4、关于空间和时间 布鲁斯东认为,电影中不存在叙述者的有次序的时
间延续:“三种时间层次之中,有一种是电影所没 有的。由于摄影机永远就是叙述者,我们看片时只 要关心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和事件本身的有次序的时 间延续就够了。”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四)叙事性 迪克认为,电影中的“倒叙法有三个目的: 1、提供用其他方式难以介绍的情况; 2、戏剧性地表现过去的事件,甚至在讲述的
过程中语言不足以表达实情的时刻; 3、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因为没有一个人
物了解足够的情况担任叙述者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一)电影同样可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 “但是我们即将看到,布鲁斯东认为不可能
用电影办到的那件事(即思维状态的活动),却 由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这样的电影制作者(即 使这样的人还不那么多)通过电影表现手段向 我们表现出来了。实际上,也正是在这一点 上,电影看来和小说是多么接近:这两种表 现手段,在它们各自的演变过程中,都是从 描写和描绘简单的具体事件过渡到描写和描 绘复杂的心理事件。”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 学相通性的观点
(三)克拉考尔对“表 现手段差异说”的批评
电影也有能力将过去时 间中发生的事件与当前 进行的事件浑然一体地 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显 示出在时间处理上的灵 活性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二)克拉考尔的观点 德国电影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
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从考察电影如何 能够忠实地改编小说的角度,探讨了电影和小说的 相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他认为电影和小说在形式和手段表现方面只是程度 上的不同,而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两者的根本性 不同在于:电影倾向于表现物质上的连续性,小说 倾向于表现精神上的连续性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二)小说与电影都力求完整地表现生活与
人生之无涯 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
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指出电影 和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倾向于表现物 质的连续性,而后者倾向于表现精神的连续 性。但是,他同时也说明了电影和小说相同 或相近的地方,并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表现 形式方面,分析了小说和电影所共同面对的 问题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四)叙事性 美国学者贝纳德·迪克在《电影的剖析》
(1977)一书中曾经提到:“电影采用的一 些叙事手段与文学相同。当导演运用这些手 段的时候,他或她就成为文学概念中的说书 人。”
在书中,迪克具体列举了电影与文学相同的 叙事方法和手段,如“戏剧化的序幕”、 “倒叙法”、“预叙法”、“视点”、“作 者”、“叙事者”等。
的读者和观众(尽管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有 交叉的事实),但是,各自的读者和观众的 要求决定着艺术的内容,并且影响着它们的 形式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3、两种观众和两种神话 由于布鲁斯东在前面已经断定电影的观众以
底层群众为基础,所以他很自然地宣称电影 的内容则来自于“群众性的艺术” 电影却通过经过冲淡或修饰的形式,把这些 程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一种统治一切的传统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4、关于空间和时间 布鲁斯东认为,从结构原则上看,“在小说中时
间是首要的,在电影中空间是首要的”
他之所以强调时间对于小说的重要性以及空间对 于电影的重要性问题,主要还是基于现代小说的 “内向化”倾向
布鲁斯东进一步突出了所谓现代小说描写的是 “看不见的生活”领域,即现代小说以表现梦境、 幻想和记忆这类个人意识的东西,极大地削弱了 空间在现代小说中的位置
现代小说的语言不再描述形象,在语言的书 写中,有形的、外在的现实已经不复存在, 甚至就连幻象也难以形成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2、电影与文学手段上的差别 布鲁斯东认为,电影手段与技术和设备无法分开,
同时也与它拍摄的物质世界的对象难以分离 在此基础上,布鲁斯东引用了爱因汉姆的观点,认
(三)克拉考尔对“表现手段差异说”的批评 即使承认影片制作者远不如小说那样能自由地跟他
所选定的人物合而为一,他至少也能使观众产生强 烈的恍如化入角色的印象 通过对具体影片的分析,克拉考尔得出电影和小说 两种手段在实质上基本相同的结论:“可见内心世 界也不是向电影紧闭双扉的。这就证明电影和小说 在形式特征上的不同总的来说只是程度上的相异。 因此,这些不同之处并不足以抵消两种手段在实质 上相同的地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 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1、小说和电影的源流 早期电影具有的两个基
本属性特征:
其一,单纯的娱乐性
其二,归属于民间艺术 一类
早期的活动电影的最合 乎当时广大观众口味的 题材:
(1)情节奇特的事件
(2)庸俗的滑稽事件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四)叙事性 电影和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着诸多相通性特征,在叙
事手法上也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但是,小说 和电影之间存在着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的差别,至 少从表面看上去,这种差别将两者分隔成了不同的 世界。对此,凯思·柯恩认为,要跨越这看似无限的 隔阂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文字和影像都看成符号, 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传达某种事物 此外,电影要经历把这个世界的片段组织成一个整 体的过程,小说也同样要面临将语言组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过程 叙事性是小说和电影的共同基础,也是将两者连结 起来的最坚固的中介
为电影中的影像难以表达象征的意义 布鲁斯东提出,语言形象和摄影形象的根本性差别,
正是在于它们对象征手段的依赖程度,而从象征手 段到形象需要经过一个思考的翻译过程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3、两种观众和两种神话 布鲁斯东认为,文学和电影各自依存于特定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一)电影同样可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 考察电影能否表现意识流的问题,就要看它是否可
以表现出“突然的质的对比”,并且让观众感受到 “意识流”过程的存在 爱森斯坦认为意识流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完全可以 在电影里得到最为充分的表现,因为艺术作品的辩 证过程在作品中体现为两个过程的统一:“一是沿 着最高级的意识路线急剧上升,一是借助形式结构 渗入最深的感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