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成长》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教师如何成长》读书笔记:传承师风,精神永存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于漪老师主编的《语文教师如何成长》这本书,书中收录了“上海市郊九区县语文教师培训者培训班”研训案例,着力从“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能力的锻造”“教育精神的成长”三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培训,引导其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成长,在自省中成长,在对教师使命、价值的深入理解与整体把握中,树立追求卓越、坚忍不拔的教育精神。
退休后的于漪全身心投身于教师的教育工作上,“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多少年来,于漪老师手把手带教年轻教师,她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未来中国
教育的希望掌握在中青年教师的手里。
她殷切的期望着每一粒种子教师都能发芽、开花,希望语文教学可以姹紫嫣红春色满园。
读完此书,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正如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我扪心自问,诚惶诚恐,如何能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如何能在教师岗位上不负所望,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需要我苦心孤诣、身体力行,不断提升。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爱学生,心中要有学生。
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说:“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师爱,更是大爱。
”她怀着“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从学习上、生活上关爱着每一个学生。
于老师对学
生的爱还表现在愿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教心。
”书中介绍了于老师研究周杰伦歌曲的例子。
她发现学生上老师的课不感动,开班会不感动,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
于是,她把周杰伦的带子买回去好好研究,结果发现同学们的喜欢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周杰伦的歌词很多都含有文化元素,又说又唱,很适合现在的孩子们。
她说:“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
”
确实,作为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产生共鸣,正面引导,细心呵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学生心田。
而高高在上,盲目武断,只会适得其反。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
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生命常态。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化人。
读书,你每天就有新鲜的血液。
读书的目的是內修,修你的底气,修你的精、气、神。
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一开口就不一样。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常读书,而且要会读书,“深入其中,千万不能对书”,时常照镜子,就能受到许许多多的启发,如知识上的差距,人生的感悟等。
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长自己的智慧。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也讲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只有文化底蕴丰厚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
同时,有老师做榜样,学生也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做一名独立思考型教师,且行且思。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里讲过,一所学校如果教师不能思考的话,那么他永远教不出思考的学生。
做一名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判断力。
不会思考的人,在事业上永远不会有成就。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改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老师讲不知道怎么上语文课了,什么叫好课也搞不清楚了。
在这样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下,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教学判断力,任何一种做法,任何一个口号都要加以判别。
针对这种情况,于老师给出了几点思考。
首先判断问题要牢牢抓住最最根本的东西,语文本身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其次要学会执其两端取其中,也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最佳结合点。
第三就是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顽固不化。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独立思考、不断反思显得尤为可贵。
教学是一门充满创造性的工作,教师不应该把人类传承的知识像搬运工一样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而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带着研究的意识去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
于漪老师说:“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捧出来的。
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
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于老师在书中介绍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上过近2000节的公开课,堂堂有人听课,做所有的事都在众目睽睽之下。
担任年级组长的时候,天天早上6点多钟到学校,
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仅没有使她退缩,反而养成了她严谨的习惯。
我想,是要有多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一直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正是不断的实践探索才成就了一代名师。
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所谓实践出真知,年轻教师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检验教学理论,提高认识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文本分析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
【小结】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爱学生,读书,思考,实践,这四者缺一不可,这是我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所学习到的。
成长是一个缓慢的、上下求索的过程,将来要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建设自己的语文人生,没有建设的人生是随波逐流的,是失败的。
学生的生命大部分在课堂里成长,
所以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作为教师责任重大。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