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六、考核方式:选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题目做一篇课程论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