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词类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一个句子,由许多词组成。
有的词能表示实在的意义,是实词;有的词比较虚,不能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帮助造句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是虚词。
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
实词和虚词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臵是不固定的,可以前臵,也可以后臵。
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
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臵是固定的。
例如“吗”“的”总是后臵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臵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烈举成员的大类。
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一.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状态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种类:表示人的名称如:屈原教师作家母亲青年表示具体事物如:河流森林飞机电脑鹦鹉表示抽象概念如:文化细想道德心态友谊表示时间名称如:春天白天今天下午星期六表示处所名称如:中国亚洲北京南极海南表示方位名称如:东头上边前方外面中间名词的语法特征:1,在句子中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介词宾语, 宾语补足语,表语以及名词短语作状语。
如:牛吃草;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如:柳树梢头。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直接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数词)、副词。
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星星”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4,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形。
在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名词(和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朋友们、你们”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的词。
种类:表示动作、行为如:坐、走、听、说、学习、研究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恨、厌恶、担心、想念、希望表示存在、变化如:有、出现、发生、生长、发展表现可能、意愿如:能、会、能够、可以、应该、愿意表现使令如:使、叫、让、请、要求、禁止表示趋向如:来、去、上来、回来、下去、进去表示判断如:是①动词前面能够加副词“不”,例如“愿意——不愿意”多数动词不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的修饰,只有表示心理活动、意愿的动词能加程度副词,如“非常愿意”。
②在句中充当谓语多数能代替宾语。
③动词后加“着”“了”“过”表示时态。
如:“来过”④助动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只做状语。
⑤去向动词用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种类:表示形状:长、短、大、小、高、矮、肥、瘦、粗、细表示性质:好、坏、高尚、聪明、乐观、优秀、老实表示状态:快、慢、远、近、紧张、模糊、清晰形容词的语法特征:①形容词一般接受“很”、“非常”等程度副词的修饰。
如“好——很好”、“优秀——非常优秀”。
少数状态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
如不说“不冰凉”。
②形容词能做定语也能做谓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少数可以做状语和补语。
③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大多数可以重叠使用。
如“干净——干干净净”。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种类:表示确数如:三、百、四分之一、五倍表示概数如:一些、少数、若干、二十左右、成百上千表示序词如:第一、初二、老三、甲、乙、丙、丁数词的语法特征:①一般用作定语、补语或状语。
②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
如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减少;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目的减少。
③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子成分。
数目增减的习惯用法:(1)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值。
如:从是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增长到、上升到——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如:从是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五倍”,不能说“增加了四倍”。
(2)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
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降低到、下降到——只减少后的余额。
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数量单位的词。
数词和量词连用,称数量词。
例如:(加粗的是量词)一尺(布)一斤(油)一个(人)一间(房)一艘(船)一幅(画)一座(山)一双(鞋)一壶(水)一头(牛)一杯(茶)一捆(柴)(去)一趟(来)一回(唱)一曲①作定语。
②动量词可以做补语或状语。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种类:人称代词如:你、我、她、他、它、咱们、我们、你们、别人、自己、人家、大家疑问代词如:谁、哪、几、什么、哪里、多少、怎样、怎么、多么指示代词如:这、那、这里、那里、这样、这么、其他、其余、每、各、某、另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
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如:慢性、急性、欧式、彩色、上等、初级、大号、万能、野生、人造、冒牌等。
状态词:二.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等。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
种类:表示程度:很、非常、格外、稍微、过于、尤其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律、仅仅、单单、只表示时间、频率:已经、将要、立刻、再三、屡次表示肯定、否定:必定、的确、没有、必须、不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表示语气:简直、难道、大约、究竟、居然、果然表示地点:家、这里、那里、每一处、楼上楼下、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国外,在其他地语法特征:①副词都能作状语。
②能和连词构成关联词。
③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刚刚”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特殊词:“没有”(没)是副词又是动词,是兼类词。
动词“没有”、“没”和副词“没有”、“没”的区别是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用在体词(名词、代词)前是动词。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辨析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能作状语,都表示时间概念。
二者的区别在于:①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
②时间名词可以前加介词“在”,时间副词前不能加“在”。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前面,和这些词结合起来,对动词、形容词起修饰或补充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等的词。
种类:(句中加粗为介词)表示方向:向东流往南行表示处所:自北方来沿着海滨散步表示时间:从早到晚于1997年收回表示对象:对电脑熟悉关于准备工作表示方式:通过老师讲解依据法律办事表示原因:由于大雾晚点因故取消表示目的:为人类造福为了明天而努力表示比较:比梦更美丽比他的更好介词语法特征:(1)做状语有时可做补语状语。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
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
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介词与动词的区别:(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介词可以放于句首,但是连词不行)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种类: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和、跟、与、或、同、及等,主要连接词和短语。
而、而且、并、并且、或者等,主要连接词语或分句。
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与其、因为、所以等,主要连接复句中的分句。
连词语法特征:连接部分是具有共同的特征。
助词:又称为语助词。
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表示结构上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的词,作为辅助之用。
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
结构助词:的、得、地动态助词:着、了、过其他助词:给、连、们、所“的、地、得”三个字在五四运动之前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在旧时文学作品中常有混用的现象。
五四后,通常依序作为标示“定语、状语、补语”的作用。
分述如下:1.“的”字用于标示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
最常见的用法是接在形容词后,用来修饰其后的名词、代名词,如:“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接在名词或代名词后,表示所属、所有的关系,如:“我的书”;或是接在副词以外的实词后,组成带有有名词功能的词组,在句子中当作主语或宾语使用。
如:“我们要的是和平与安定。
”2.“得”字通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标示其后面是补语,用来表示可能(如:“她去得,我也去得。
”、“我拿得动。
”)、结果或程度(如:“你说得很好。
”)。
有的辞典会将这种用法归类为介词。
3.“地”字通常用于副词后,标示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现今经常误用为“的”字。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
放在句尾或者句中表示种种语气的词。
(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
)种类:询问(疑问)语气:吗、么、呢、吧、啊。
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嘛、呗、罢了、也罢、也好、喽、着呢等。
祈使或感叹语气:啊、了、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