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服装舒适性有关的形态学和运动学
-----------服装舒适性在结构设计上
离不开人体体形和身体活动这两个
基本条件。
❑1、什么是人体形态学
❑2、人体主要的体表形态的构成
❑3、男、女、童体型差异
❑4、什么是运动舒适性
❑5、从服装造型上研究运动舒适性❑6、人体生理表征功能结构分析
❑7、人体各部位与服装结构的关系❑8、湿、热性能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什么是人体形态学?
人体形态是一种有着先进的细节功能的复杂现象。
一个人的形态的一般用骨架、肌肉、胖瘦来定义。
骨架生长并且改变直到成年,然后在以后的生命中基本保持不变。
在青春期,由于生殖的需要,男女身体形态开始分化。
对于成年人,由于锻炼,肌肉会相应改变。
脂肪的分布也会因荷尔蒙的作用而变化。
遗传基因对人体形态影响很大。
人体主要的体表形态的构成
❑人体由骨胳、关节、肌肉等组成,它们是决定人体体型的基本因素。
❑骨胳是人体内固定的支架,由二百多个不同形态与尺寸的骨头所组成。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连接的部位,人体的所有动作都是与关节有关,它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关节有不同的形态与种类。
❑人体的肌肉组织极其复杂,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人身上有五百多块可分离的肌肉,肌肉附于骨骼与关节之上。
男、女、童体型差异
1、儿童体型特征
儿童体型与成人体型的差别:
(1)下肢与身长比越年幼腿越短,1~2 岁的孩子,下肢大约是身长的32%
(2)和小腿比越年幼的孩子大腿越短。
随着成长,下肢与身长的比例逐渐接近1:2,其中大
腿的增长很显著,1 岁乳儿大腿的内侧尺寸只有10cm,而3 岁时是15cm,8 岁时是25cm,10 岁时是30cm,与身长的增长率比
其他部位大。
(3)儿童的头身比如下图所示
(4)8 岁前的孩子男女没有体型上的差异,几乎是完
全相同的小儿体型。
(5)从侧面看童体腹部向前凸出,乍一看就象肥胖型
的成人一样,但是,成人的后背是平的,
而儿童由于腰部(正好是在脐正后的背部)最凹,因此,身体向前弯曲,形成弧状。
(6)颈长乳儿的颈长只有身长的2%左右,但1~2 岁就是达到3.5%,6 岁时就达到4.8%。
(7)B 类体型腹部在后面(腰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侧腹其次,前腹部沉积有非常多的脂
肪,向前方挺出。
下肢中的大腿受腹部前凸的影响,前面比后面沉积有皮下脂肪是一般倾
2、男女体型差异
胸部差异女体为以BP为顶点的圆锥体—用对准BP的省道消除前浮
男体为盆状体—用不对准BP的省(撇胸)或工艺方法消除前浮
肩部差异女体﹤3 个头宽男体=3个头宽
男体肩斜≥女体肩斜=22°
B﹡﹣W﹡ 男体为Y体(22~17㎝)A体(16~12㎝)B体(11~7 ㎝)C体(6~2 ㎝)
H﹡﹣B﹡ 男体为2~4㎝
前后腰节差男(前腰节-后腰节)=﹣1.5㎝
女(前腰节-后腰节)=1㎝
运动舒适性
❑服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适应人体的活动,这是服装运动学的基本理念。
❑研究外空间与人体舒适性的关系,需要认真分析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当中,身体的每一个运动变化,根据这些来进行相关的服装设计。
从服装造型上研究运动舒适性
服装造型要研究静态、动态条件下的人体对服装造型的制约。
譬如,人体有腰脊前倾的活动幅度比较大,在服装的运动机能造型结构设计上,要考虑后身增加运动余量,而前身则要多考虑平整美观。
以裙子为例,人体正常行走时,前后足距约为65cm左右(前脚尖至后脚跟的距离),其膝围是80~109cm,两膝的围度是制约裙子造型的条件。
大步走时的足距为73cm左右,两膝围度为
90~112cm左右;上一级台阶时,一般足
至地面的距离为20cm左右,两膝围度为98cm~114cm。
因此,设计裙子时,裙摆幅度至少不能小于一般行走或登高时腿脚的活动尺度,窄摆裙设置开衩和活褶,也是基于运动功能而设计的。
按人体前、后、侧生理凹凸和关节弯曲等结构特
征,把人体分为:l一肩、颈转折凹面,2一上肢臂根肩部
凸面,3一上肢肘关节(前)凹面,4一手掌腕关节凸面,5一上肢臂下胸侧凹面,6一胸凸面,7一乳沟凹面,8一腰侧凹面,9一臀凸面,10一胯凸面,11一裆底凹面,12
一下肢内侧与裆底凹面,13一膝关节前凸面,14一踝关节脚背凹面,15一肩、颈转折(后)凹面,16一上肢肘关节(后)凸面,17一手掌腕关节(下)凹面,18一肩胛凸面,19一腰后中部臀部凹面,20一股沟凹面,21一腹部凸面,22一膝关节(后)凹面,23一小腿(肚)踝关节凹面,共23个区域。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躯是由多个凹凸曲面形态结构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当身体运动或静止时,身体凹凸曲面形态还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1)颈、肩部位。
颈、肩部位结构联系产生服装的
装领结构。
从人体颈、肩结构特征可以知道:人体颈、肩结构表象为一个约120‘C转折的关系,对应服装款式一装领结构呈领、身“凹”省形态。
(2)肩部上、下部位。
肩部上、下部位是指人体上
肢背根与身躯联系的结构,由此可以产生服装的袖(上)形态。
肩部上、下部位(背根与身躯)结构呈斜型曲面,
当人体运动与静止时,还可以构成90℃一180℃的
斜型曲面关系,对应服装款式结构为:肩部上“凸”省和肩下部位“凹”省结构。
(3)上肢肘、腕关节。
上肢肘、腕部位是人体静、动时与关节联系的结构,由它产生服装的袖(下)形态。
当人体运动时,肘、腕关节呈180。
可向前、向下折成约30。
、90。
角曲面,对应袖肘(前中)结构“凹”省、袖肘(后中)结构“凸”省;袖腕(上)结构“凸”省、袖腕(下)结构“凹”省。
袖肘前结构袖肘后结构酲圈袖腕上结构图8袖腕下结构
(4)胸部。
胸部是指包括乳房、后背肩胛与腰相连的结构。
它是产生服装的衣身形态来源。
胸部有前乳房高曲面和后背肩胛斜
坡曲面,并且与腰细构成倒梯形状,对应服装衣身形成前片结
构“凸”省和后衣身结构“凸”省。
前片“凸”省结构图10肩
胛“凸”省结构
(5)腰、臀、胯、腹部。
“腰、臀、胯、腹”包括人体中部腰细、后臀、侧胯和前腹的结构,是产生服装中部衣身结构的形态来源。
腰部有腰侧和后腰曲面,臀部、胯部和腹部都存在着不同
的曲面形态,对应服装衣身形成腰侧、后结构“凹”省,(后)臀结构凸省。
(6)下肢部位。
下肢部位是指人体大腿根部、裆底部、股沟、膝关节(前后)、小腿肚、脚踝等结构。
它也是产生服装衣身下部结构的形态来源,大腿根部结构比较复杂,它与臀、胯、腹形态组成了下肢内侧与裆底“凹”省、裆底“凹”省和股沟“凹”省造型。
当人体运动时,180。
膝关节可向后折成约30。
曲面,对应衣身下部结构膝关节前“凸”省结构和后“凹”省结构。
膝关节前“凸”省结构膝关节后“凹”省结构小腿肚上粗下细,结构呈梯形状,脚踝在人体静止状态下与脚面成约90。
曲面,它们对应衣身下部结构分别为小腿肚结构“凸”省和脚踝结构“凹”省。
热、湿性能是最主要的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
人体穿着服装后,由于服装的介入和调节作用,会在人体——服装——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微小的气候区。
在此微气候区中,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热、湿交换,即S=M+R+C—E,其中,M为人体代谢产热量;R为辐射传热量;c为对流传热量;E为蒸发散热量;S为热湿平衡差。
从理论上讲,S—O时,表示人体维持热湿平衡,即处于舒适状态;而当
S<o或者S>O时,表示未达到平衡,人体处于非舒适状态。
人体在大量运动时,M值迅速增大,而人体的辐射和对流等散热量往往变化不大,因此,要使S值等于或接近于o,只有迅速增大另一途径——蒸发散热。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通常通过自身的生理反应——出汗来增大蒸发散热效能。
因此,在评价运动服装的舒适性能时,往往集中于研究其湿传递性能,也就是人体穿着服装后,服装对人体产生的液态水(汗液)和气态水(水蒸气)的传递能力。
一般而言,传递能力强,则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所散失的热量就高,就有利于人体达到热湿平衡,即S等于或接近于o,这时人体处于相对舒适状态;传递能力弱,则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所散失的热量低,不利于人体达到热湿平衡,这时人体处于相对不舒适状态。
结语
对于做大运动量条件下的人体着装舒适性,除了要满足人体对服装造型的要求,还应选择利于液态水的传递和散湿的高导湿化学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