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详解
③革命形势: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 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思考 2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试答
5.如何区别“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 试答
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 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史料解读:信息 1:在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说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抗日战争兴起。 信息 2:在革命性质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说明: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 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 年内战→1937 年国共合作抗日。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 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 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存在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
思考 史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主权在民;②体现了国民平等;③反映了公民自由;④反映了三权之间分立制衡; ⑤反映了责任内阁制。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综合点 2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 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 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 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 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爱国性:维护山东、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4)彻底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 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 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却是客观事实), 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点 2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4.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错误吗? 试答
提示: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 “左”倾错误。党内“左”倾错误的彻底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对列强侵华的认识
2.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 (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 (4)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 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以多种史观审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成就: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 (5)革命成就:取得重大成就,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6)局限:最后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