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三为:“意”为作品之意,“志”乃“作者”思想。

四为:“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去逆“诗之志”。

知人论世意义:1、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点。

2、“知人论世”可与“以意逆志”这种文学阐释法相联系。

3、“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记”式批评方法。

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

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①兴、观、群、怨。

5.试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在阐释了“形”、“声”、“象”、“音”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大音”、“大象”的特征体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是美学构建的精髓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全美境界,对后世的美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6.简释庄子的“虚静”说。

7.如何理解庄子的“无情”论。

这个无情,\不是说没有感情,而是说人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刻意去改变自身。

这也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体现。

8.简评墨子的“非乐”。

…非乐,是墨子文艺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对这个思想,学术界普遍持否定的看法。

这种看法认为,墨子“非乐”虽然具有揭露统治阶级亏夺民衣食之财以为乐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反文艺观点,核心是否定艺术与审美的社会价值(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一编)第二编思考题1.试评述《淮南子》的主要文艺观念。

《淮南子》文艺创作观念有定型化的一面,它是礼乐文化下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实践的升华;另一方面,其文艺创作观念确有滞后性的特征,它对当时的纯文学创作并没有审美观照。

尽管如此,在其文质论、君形论和发愤说的言述话语中,依然可体悟到这些言说不失为对先秦时期创作观念的一次总结。

2.简述《乐记》的音乐本源论和功能论。

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强调了乐与舞的一致性3.谈谈《毛诗序》的主要文艺观点。

⑴提出了情、志及诗、乐、舞的关系问题①情志一体,同为诗的创作动力因。

②诗乐舞一体,但乐舞是为了增强诗的情志抒发功能。

⑵关与诗歌的功能:讽谏与教化①具有讽刺、批判的功能。

包含两个方面,即“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功能、讽喻功能。

②教化讽喻功能建立在“声音之道与政通”——“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前提下。

③春秋时期外交场合的“赋诗以言志”传统也是建基于“声音之道与政相通”这一前提条件。

4.简析王充的“务实诚”、“疾虚妄”。

王充在他的哲学著作《论衡》中,有不少地方论及修辞的问题,“疾虚妄”、“务实诚”,就是他立论的核心。

用他自己的话说:“《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佚文篇》)“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5.如何理解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是指写的文章层次分明,好文章其在“气势”,欣赏文章的的一种感受,这是曹丕对什么是好文章的说明.两气不是一回事.6.简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的音乐思想在《声无哀乐论》中作了专门的论述。

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

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然后,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

这个“和”是“大小、单复、高埤(低)、善恶(美与不美)”的总合,也即音乐的形式、表现手段和美的统一。

它对欣赏者的作用,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即所谓“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7.试述陆机的艺术构思论。

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8.你是如何理解刘勰的“风骨”的?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指作品通过端庄正直、精当贴切的语言形成的思想内容给读者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与风格属于作品的个性不同,“风骨”是对所有优秀作品的共同要求,具有普遍性9.简析刘勰的“神思”。

刘勰的《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论文,"神思"是他在该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有着特殊的内涵。

文章拟从"神思"的内涵——驰神运思、"神思"的情状——神与物游、"神思"的培养——贵在虚静几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力图对"神思"及其创作理论作进一步研究。

10.简要分析钟嵘的“情感论”和滋味说。

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框框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是难能可贵的。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

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二编)第三编思考题1.简要分析陈子昂的“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如何理解皎然的意境论?皎然注意到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

那么,所谓“两重义以上”,就是说好的诗歌作品具有文字表层意义之外的多重意义,无尽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

3.略述白居易主要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

(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

(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4.谈谈你对韩愈“不平则鸣”论的理解。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5.试述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6.试解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