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高三热身考试(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 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
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
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D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
比如本题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背后的子弹包利民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
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
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
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
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
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
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
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
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
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
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
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
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
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
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
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
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
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
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
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
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
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
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
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
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
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
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
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
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
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
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
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 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 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心中恨意在不断累积。
C. 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钱万里心理的微妙变化。
D. 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巧合离奇,给读者留下无穷悬念。
5. 小说中的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6. 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有何用意?【答案】4. D 5. (1)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心中没有温暖,也不相信别人,外表冷漠,不讨好人。
(2)心存报复却又良知未泯,最终战胜仇恨而人性复苏。
(3)做事本分沉默(4)枪法准,单兵作战能力强。
6. (1)形象地呈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都围绕它展开;(2)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隐喻人性深处的偏见、猜忌等恶念,使小说主题深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