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非典型增生的诊断及鉴别
【关键词】乳腺非典型增生鉴别诊断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的第一癌症,我国每年约有1.33万人死于乳腺癌,多数乳腺病变,如明确的良性病变和典型的癌,诊断都比较容易,但有些病例就不易诊断,如乳腺非典型增生,查其原因,关键是对于乳腺是否存在非典型增生、形态学、诊断学标准如何,是否为临界性或癌前病变等,尚有不同认识。
1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组织形态及诊断标准
长期以来对乳腺是否存在导管或小叶上皮非典型增生,一直存有争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增生和导管内癌之间不存在中间型,即不存在非典型增生。
(2)乳腺与其他器官(如子宫颈、食管、胃、肠道等)一样[1]。
肿瘤的形成呈现各阶段连续渐进的过程,是较长时期演变的结果,非典型增生是癌前必经阶段,从一般性增生到原位癌之间增殖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组织学阶段,为临界病变或癌前病变,Page等给不典型增生的标准为:最基本的形态特点是增生与原位癌相类似,但却不足以诊断原位癌,具体表现为导管高度扩张,管径扩大,上皮层次增多,细胞单一型或两型(存在少数肌上皮细胞),导管腔隙可为增生的细胞所充塞,细胞间有推挤及重叠现象,细胞大小形状可不同,染色质增加,偶尔可见核分裂相,特别强调细胞排列极性在诊断中占重要的地位,非典型增生时仍保持着部分或某种程度的极性排列。
阚秀等[2]在对86例乳腺癌旁的非典型增生利用大片组织学观察基础上,提出乳腺增生的4种增生形式,4种病理变化,2种特殊增殖细胞的诊断基础,并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
4种形式包括实性、筛状、乳头状及腺样,当然包括了大多数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及导管上皮增生症,4种变化包括导管扩张,管径变粗大,细胞体积增大,可出现一定异型性。
增生细胞极性出现紊乱,但仍保持某种程度的极性排列。
肌上皮细胞明显减少,但总保持着两型细胞的特点。
2种特殊增殖细胞,一种为淡细胞,其特点是体大,胞浆丰富,浅粉色,胞核大而圆,较一致,无论是核还是胞浆均浅染,可见核,另一种细胞是小细胞,其特点是核小,胞浆较窄,圆形,深染,核膜不清,核仁不明显,此二类细胞既不同于乳腺上皮分泌细胞,也不同于肌上皮细胞,很可能是乳腺的具有增生潜能的幼稚细胞增殖的结果。
非典型增生的早期,可清楚看到这类细胞的增生,表现分泌细胞被顶起萎缩,肌上皮细胞减少,逐渐消失,而增生的多层或实行团片均为上述二型细胞。
该二型细胞与原位癌所见细胞相似。
以上诊断标准规定:各种导管上皮增生出现搭桥现象为单纯性增生向非典型增生过渡的象征。
搭桥本身仍为单纯性增生。
上述4种形式增生到细胞异型性明显排列极性紊乱,两型细胞消失,细胞松解或出现坏死等,为转变成原位癌的标准。
2 乳腺非典型增生鉴别
2.1乳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分化好的导管内癌与不典型增生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