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现象沉默的大多数(李冬梅)

文化现象沉默的大多数(李冬梅)

文化现象:沉默的大多数(李冬梅)
本学期有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所记录的时代特征和我们现代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区别。

而且作者鲁迅先生感情沉郁而笔法顿挫。

对不谙世事的学生来说,距离和代沟不免存在。

虽说我教学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料想,当我问及阅读过程中有没有障碍时,一位很有基础的女生直截了当地说:“我能读懂它,但是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有何意义。


鲁迅的文章入选中学教材比较多,这点历来备受争议。

校园里就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

网上也有典型的争议:鲁迅作品,是民族魂,还是鸡肋?
人们做事,不免会思考行动的意义。

对鲁迅和鲁迅作品,老师和学生有前面的感受,全是对这些作品的现代意义模糊的结果。

而我的课堂上生成了这个意义追问。

我就不能不把鲁迅以及这篇课文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解决。

这篇文章涉及的刘和珍事件中令人最为悲怆的,已经不是当局的腐朽和一小撮闲人的恶意,而是这么一个群体: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

这点在记载同一事件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可以得到验证。

无恶意的闲人,也就是“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是最为典型的群体性的艺术形象。

是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看客激发了鲁迅先生深深的民族忧患与强烈的个人责任感,让他毅然选择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和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

这种理想让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疗救看客。

一个国家可以因由政局的改变而更新它的面貌,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却是根深蒂固不能一夜更新的。

看客,并没有随新中国的到来而消失,而是依然在文化土壤之中根深叶茂。

并且深深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我设计的探究课借用了王小波的书名:文化现象——沉默的大多数。

课堂分为四部分内容:一、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二、现代看客;三、看客和勇士;四、公民意识。

第一部分“鲁迅作品中的看客”。

先让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篇目以及更多自己阅读过的鲁迅作品中选择看客的相关片段来展示。

结合梁启超《呵旁观者文》中的名句: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群体的典型性和可憎可鄙性。

第二部分“现代看客”。

四个内容构成:一、阅读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的德国新教牧师留下的那首著名而发人深省的短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社会民主主义者
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之后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还是不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最后他们要追杀我
但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二、阅读瑞士学者托马斯·弗莱纳分析看客之害的一段话之后讨论。

“无数冷漠的、不准备为人类尊严和人权而站出来的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那些冷漠的人担心的只是自己的生计,他们构成了为独裁者和民族仇恨煽动者铺下的红地毯表层。


三、思考:中国“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之间的六年,这么长时间人们为什么缺乏实质性的反抗。

四、阅读《“李刚事件”中公开的沉默和隐匿的喧嚷》一文。

第三部分“看客与勇士”
让学生认识“无恶意的闲人”和“真的猛士”是相形而来的两个群体,认识“只要大多数人不沉默,我们本来无需英雄!”
第四部分“公民意识
,让学生理解两个学者的两句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既不要暴民,也不要顺民,要的是公民。

”(鲍鹏山)“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李慎之)
课后,我结合第二篇课文《小狗包弟》,设计了两篇小作文的题目来敦促学生沉淀课堂所学。

在作文中,我看到学生理解了鲁迅先生在疾雨中呼唤的意义,也认识到了他的作品的意义。

而我同时又发现了课堂存在的问题。

学生虽然谈起“公民意识”和“责任”时,大多数情感饱满而且很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但是他们的言辞不免流于理论认知,没有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谈。

课堂上,我的处理仓促了些,疏忽了他们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去谈感悟的环节
信息时代,正是人最容易迷失的时代。

读书,在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

中国从高层到底层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三个月前温家宝刚刚痛斥中国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个人觉得这跟我们民族缺乏日常的超越有关系。

很遗憾,我们没有宗教敦促人们日常向善,除了律法没有其它东西规劝人们行事时心有禁忌。

除了书籍,我们别无它物把人们导向更高层次,引导人们多关注心灵,培养日常超越的习惯和寻得人类诗意栖息的途径。

身存在这一个教育的空间里,我看到了很多人因为心灵未曾得到滋养而做出戕害生命的事情。

且不论北师大董老师那句“没有四千万,就别来看我”,让学生在价值观的混乱和急剧冲突中痛苦;也不论北大校长那句“北大诞生过79位亿万富翁”为大学和社会“唯财是举”、“唯官是举”之风加码。

只消看我的身边,便有许多让我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

只说最轻松的,我看到一届届学生走过,每届成绩差的学生不是得到鼓励而是被当成包袱赶出校门;看到学生一股脑地往金融贸易专业挤,而走向极
富人文精神的专业的学生大多沮丧和失意;看到曾经有过极静内心、有那么一些高蹈云端的理想的学生在和我之间的短信中,言辞越来越让我熟悉,越发的“泯然众人矣”。

在未来,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要想不上社会的当,不被社会一元的成功论挟持并心甘情愿地为虎作伥,不要过“他人即地狱”(当你变成他人时,你的生活就像在地狱中一般)的生活,真正有自己的面目且有丰盈内心去生活就需要多读书,多向心灵探索。

如易中天所云,我们的教育都是“成材”、“成器”的教育,唯独缺乏“成人”的教育。

可是不成材、成器,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成人了吗?语文老师有理由哀叹语文教育被应试、被分数挟持,可是没有理由质疑广读书对语文老师自身、对学生未来发展、对高考分数都具有意义。

任何时候,经历怎样的沉痛的洗礼和多少岁月的风霜,我必定一如既往地确认读书对我们所有人的意义。

话题化小,具体到我教学的日常操作。

其实我听了姚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未觉得有什么收获,因为那是更多的“才女”、“最突出的”学生的展示课。

没错,那是他班上的一些学生可以做到的,但不是属于大众、尤其是时间极其有限的更底层的学生可以做到的。

就在他班上,我看到了老师和三个学生的滔滔不绝,看到了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

我更强调贴近广大学生的实际的做法。

得力于高一年级这个初建的年级,确定了高一高二目标只在阅读大量的具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的作品后,我们做如下安排:
全年级高一上学期统一阅读的书有六本:《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三国演义》《世说新语》《瓦尔登湖》《边城》(或《活着》《大卫·科波菲尔》)。

下学期是另外六本:《沉思录》(推荐何怀宏翻译的)《巴尔扎克小说》《名人传》(推荐傅雷翻译的)《史记》《红楼梦》(推荐脂评本)《阿Q正传》(或更多鲁迅小说)。

老师可以另行替换书目,学生也可以,但是要向老师咨询是否可行。

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减少学生开支,我们以小组内六个人人手一册的形式备书:各自买一本,交换阅读。

阅读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提出不同的要求。

高一时要求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采用五个一的方式进行。

如:摘抄一段精美的话,找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一句话,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自选一段背诵,写一篇评论。

语文晚修和课余进行阅读。

学生这块,阶段性进行检查,读书笔记比赛、读书报告会促进读书交流和激励学生。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课内外的指导,监督和发现学生更多的亮点及时激励。

学生自选和自读得非常好的作品,给课堂给他们展示。

整个高一年级只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考试时也是配套要求只写记叙文。

我们非常相信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可以读到一点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