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1、目的通过制订食物中毒应急处置作业指导书,规范我区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达到反应迅速、科学防治、处置高效的目的。
2、适用范围适用于应急组对涪城区辖区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
3、人员职责3.1应急组长:负责对事件的核实和对应急队员的管理及现场指挥.并对防保站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现场工作结束后和流行病学组长共同撰写突发件事的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2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负责对事件提出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定采样方案,确定检测项目,队员负责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协助采样并开列采样单及检测送检单。
制定现场消毒方案,指导消毒用药剂量,检查消毒效果。
相关应急队员服从组长指挥,依据工作步骤完成现场消毒处理工作,并做好消毒前、后环境样品的采集、编号、填写检测送检单及时送检。
3.3检验组:检验部门负责准备采样器材、试剂,检验人员配合流调人员完成相关采样工作并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4、工作步骤4.1疫情接收与核实:疫情值班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后,均要详细记录报告人的联系方式和事件经过,然后报告应急办,由应急办负责初步核实。
核实的内容有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发病(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中毒症状、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等。
对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食物中毒事件由业务处安排疾控科进行调查、采样、处置,同时将信息转报区卫生执法监督所。
中毒人数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食物中毒事件或有人员死亡的,或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了中毒事故,应急办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领导报告,得到指令后再电话报告区卫生局,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应急小组组长,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小组长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全体应急队员到指定地点集中,并安排应急队采样、检验人员准备采样用具,流调人员到应急库房领取应急处置物资,30分钟内做好准备工作,前往事发现场。
4.2应急物质4.2.1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采样单、送检单、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技术参考资料。
4.2.2采样工具及容器:无菌镊子、铲子、剪刀等切割工具、洁净的塑料瓶(非聚氯乙烯)、广口瓶、消毒棉签、消毒纱布、生理盐水、肛试子、注射器、调匙、保存液、酒精灯、火柴、灭菌塑料袋、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保温瓶等及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标签、记号笔、圆珠笔、夹子等。
4.2.3消毒药剂、器械。
4.2.4卫生防护用品:工作衣或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靴子等个人防护用品。
4.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4.3.1疫情核实与初步调查到达现场后,应急组长首先找关键人物访谈,对食物中毒报告的情况进行核实,了解发病开始时间、发病经过、膳食供应情况等,检查部分病人,询问可疑食物食用史,根据在短时间内有多人同时发病,所有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过某种可疑食物的人群,病例之间存在的时间、地点、人群间的相互联系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确定是否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并实施救治病人、处理致病食物等防疫措施。
同时应对责任单位的基本卫生状况进行了解,包括持证情况、个人卫生状况,同时索取可疑餐次菜谱和厨师、服务员名单。
然后与应急队员讨论确定流调方案,进行人员分工,分头开展流调工作。
注意:一个人的中毒也可能是食物中毒,进行疫情核实时不应忽略。
4.3.2个案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病人和非病人。
调查人数:取决于进食的人数以及可能受影响人数的比例,如果共同进餐人数不足100人,应尽量对所有人员进行调查;如果有数百人同时进餐,可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
未发病人数与病人人数的比例应为 2:1或 1:1。
个案调查的内容:对明确或疑似食物中毒的使用卫生部制作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被调查人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等)、进食情况和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等。
个案调查时应按调查表内容对被调查人进行逐个调查,对每项症状和体征进行仔细询问和记录,不留空白,调查结束后还须请患者确认签字认可,对住院病人应抄录病历有关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
进餐调查时要对患者发病前72小时进餐食谱依次询问,以确定可疑食物,对于中毒餐次或可疑食物比较明确的,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编制“进餐情况调查表”进行饮食状况调查。
对不明确的事件可选用一般情况资料收集表和饮食状况个案调查表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注意: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不仅要调查是否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还应注意其程度、频率、部位、出现的先后顺序等,这些情况对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对首例病人、末例病人、特殊病人情况作详细了解。
4.4样品采集与送检4.4.1食物中毒样本的采集:流行病学医生首先要确定样品采集的种类、及典型病列,并开列采样单和检测送检单。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考虑采集如下样品;4.4.1.1残余食物采集:采集残余食物时应避免采集不相干的标本。
尽量采集中毒患者食用后的残余食品,残余食物用灭菌工具采集,置于灭菌容器内;采集同一加工场所加工的其它直接入口食品;体积较大的肉及鱼等应表面烧灼灭菌后割取内部肌肉,置于灭菌容器内。
可疑的罐头可直接送检,如仅剩空盒,可将空盒送检。
注意:样品采集时要进行无菌操作。
4.4.1.2涂抹样品和相关样品采集无残余食物应作涂抹样本采集。
饮事用锅、刀、抹布、砧板、盛放器具(盘、盆、盒、碗等)等加工用具可用灭菌棉找粘取少量灭菌生理盐水涂抹容器内壁,其它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冰箱、水池、下水道口、设备、工具等)可涂抹其表面,涂抹完毕将棉拭置于装有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泔水桶可取内容物或涂抹内壁。
如案板已洗过,可用刀刮取表层木屑置于灭菌容器内。
4.4.1.3呕吐物、大便和胃液采集可用灭菌棉签或其他工具采取样品,置于灭菌试管或盛有保存液的试管中。
采不到粪便的人员可用肛拭采取,无论中毒病人是否已经服药,均应进行大便采集,应采集严重腹泻中毒病人的大便。
如呕吐物已被处理掉时,应涂抹被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同时应考虑采集洗胃液或直接抽取中毒者胃液(医院医生协助下完成)。
4.4.1.4血液采集必要时采集。
于急性期采血1次,恢复期(病后12-15天)再采血1次,从肘静脉取血2~3ml,注入灭菌试管中送检。
如作细菌培养,应于急性期采血5ml,注入灭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4.4.1.5食品加工人员带菌情况采样对相关食品加工、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手、鼻、咽和有感染灶的皮肤等作涂抹样采集、同时作肛拭采集大便样本。
4.4.1.6液体、饮用水标本的采集饮料、饮用水等液体样品,定性包装的可整体采取,散装的可置于无菌容器中,饮用水直接用经物理消毒的无菌玻璃瓶在无菌操作下采集。
4.4.1.7尸体标本的采集必要时可采集尸体标本。
死者心、血、胆汁和胃肠内容物用灭菌注射器或毛细血管吸取,置灭菌试管中。
实质脏器如肝、脾等,用烧灼灭菌后的器械割取内部组织10~20g,置于灭菌容器中。
4.4.2化学性食物中毒样本的采集主要采集残余食品,无残余食品时采集相关工具的涂抹样,患者的吐泻物、饮用水、血液、尿液等,方法同细菌性食物中毒,但不需作无菌处理。
另外采集与制作有关的原料、半成品和各种调味品、添加剂等,调查人员还应对食品加工场所进行认真全面搜查,以客观结果判断是否还存在剩余食品或者原料作补充样本采集,如米、面、油等。
4.4.3样品送检和检测项目确定4.4.3.1样品送检及注意事项样品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如条件不允许时,应不超过4小时,夏季送检时应冷藏,但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样品不能低温冷冻保存。
注意:样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剂;无菌容器不得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只能选取物理方法进行灭菌;以上样品采集后由采样人员填写采样单。
容器上应有标签,同时标明样品编号、采样时间等。
4.4.3.2检测项目确定根据本起中毒病人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流行病学医生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确定检验项目,开列检测送检单。
对于有吐泻等胃肠症状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应首先作霍乱弧菌快诊实验以排除是不是霍乱,同时考虑常见的几种细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对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项目确定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为农药中毒还应了解当地常用农药来确定。
实验室在收到样品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开始检验,并尽快出具检验报告,如果检验条件不具备时,应尽快请求有条件部门的支持。
必要时对可疑中毒食物样品进行简易动物毒性试验。
4.5现场处理与控制4.5.1病人的治疗和抢救根据已掌握的初步材料,配合指导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治疗抢救,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的措施有加速毒物排出,阻止毒物的吸收和减低其毒性,包括催吐、洗胃、导泻等,并给予特殊的解毒药物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
4.5.2现场控制配合卫生执法人员做好相关食品和现场的控制,保护现场,封存并停止食用引起中毒或可能引起中毒的食品和原料,查明食物流向,控制新病例的发生。
加工制作场所停止一切卫生清扫,以免清除掉引起中毒的食物和其他病原附着物。
加工制作人员不得流失,以防遗漏调查取证对象。
4.6分析讨论流调结束后,应急组长负责对流调信息汇总,组织应急队成员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共同暴露源和可疑污染食物,听取临床医生尤其是临床专家的诊断意见,形成流行病学调查结论或初步诊断,提出防控措施。
4.6.1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通过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可初步断定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中毒症状是急性胃肠道系统的还是神经系统的,可以提示是感染型还是中毒型的。
4.6.2潜伏期的计算潜伏期一般是指食入致病因子到出现第一个症状或症候时的一段时间,每一种食物中毒都有独特的潜伏期。
潜伏期较短的有葡萄球菌等微生物产生的毒素、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毒物、有毒动植物等。
潜伏期较长的有细菌性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确定潜伏期的常用方法是将个案表的潜伏期依长短排队,取其中位数,根据潜伏期的长短也可初步确定是感染性的还是中毒性的,并对实验室检查具有指导意义。
4.6.3中毒人数的确定(病例定义)中毒人数的多少不能仅凭患者主诉或医院门诊病例来确定,是否是中毒病人应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来综合判定,首先应确定几个要素,例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应有腹泻,24小时2次以上,或腹绞痛二个主要症状之一,同时有其它相应症状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再逐一按几个要素对照以确定中毒人数。
在确定中毒病人时应防止心因性疾病现象的出现,在对儿童调查时尤应注意。
4.6.4中毒餐次的确定食物中毒餐次一般可以确定。
在群体性多餐次进食而发病时确定中毒餐次有时较困难,可以计算不同时间进食者的罹患率来推算,也可根据不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来推算。
有时从偶然因素着手用排除法来判断进食时间和餐次,如偶然吃一餐的人是否发病,偶然不吃一餐的人是否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