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心理学要素文档

有关心理学要素文档

1.什么是主角主角是心理剧里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他元素都是随著主角之指示或要求而跟著主角进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剧当中。

主角必须有一种敢于揭示自我内心的欲望,他有能力面对一切磨难,一一承受所有的侮辱、失败,但是仍然重视生命的价值。

主角是心理剧演出的主要人物,也是心理剧团体的焦点;主角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想深入探索他个人问题的团体成员,而这个人的经验将会成为团体的。

中心焦点。

社会剧(sociodrama)中的主角可能是一个团体或次团体,是一群人对一个共同、相关的议题、角色有兴趣,一起去探讨的过程。

2.主角是如何被选出来的在心理剧里,主角的产生有三个方式:个人意愿、团体选择、导演选择。

(1)个人意愿。

担任主角,个人意愿是非常重要的。

凡参加心理剧团体的成员,各自都有著不同的心情,有的人带著明确的困扰主题,有著强烈的愿望想借著心理剧的方法得到帮助,在进入心理剧场时就已准备好担任主角了;有一些人对担任主角非常害怕不安,需要通过暖身活动来调动他们的意愿;也有些人只是很愿意尝试一下当主角的经验,但对自己想要探讨的主题并不是非常清楚,他们需要在导演带领的暖身活动中,通过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互动,激发某一主题,或就某一个主题激发出担任主角的意愿。

(2)团体选择。

主角也可以在团体自然的活动中产生。

这种情形是团体聚在一起,在自然的谈话或讨论一些事的过程中产生主角。

当有不止一位成员有意想要担任主角时,导演可以让每一位有意向的成员简短说明自己的主题,由其他参与者表决,选出大家感兴趣的主题和主角。

操作上,可以让每一位团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排在他认为可以代表自己或与自己最有连接感的主题或人后面。

当几个主角的候选人的票都很多的时候,导演会问几个主角:“假如现在你无法以主角的身份工作时,你会选择哪一个主角所代表的主题来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团体有绝对的智慧选择可以代表主题的主角。

(3)由导演选择主角。

有时候导演会自己选择主角。

可能是因为前一次的演出,需要再澄清一些问题,导演会邀请他再一次做主角;导演也可以根据团体成员共同感兴趣的主题选择主角;或是在几位成员表达意愿后,导演按照自己最擅长的主题挑选主角,导演会自信地认为这个主题能给大部分成员带来较大的收益。

一般在大的团体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由导演来选择主角比较好。

一个有治疗经验的导演也可能会根据团体的需要做评估,以此来选择主角。

3.主角要做什么在心理剧中,主角除了扮演自己之外,还可以扮演许多其他的角色,借由角色交换,让主角有机会进入各个不同的角色中,甚至是现实生活中主角生病的身体,主角在剧中可以成为自己的替身,也可以是一位导演,在镜照(mirroring)(本书第二章会详细介绍)时,也可以是他自己的观众。

莫雷诺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演员,具有自发的表演才能与演技。

他愿意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在心理剧场中表达出来,并对导演和团队其他成员有著极大的信任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在导演的引导下,在团体成员的协助中,演绎自己的故事。

在演出结束后,和团体成员分享感受。

主角就能在此过程中学习与成长,获得新的行为模式以自我完善。

总之,心理剧中的“主角”会比现实生活中的他自己更有弹性,因为主角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著生命走过的足迹,不管是困惑,还是喜悦,这一过程是相当神奇的。

主要技巧Blatner (2000) 曾列举十二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角色互换(Role reversal):是心理剧角色扮演理论的核心。

莫瑞诺强调这一技术鼓励尽量最大限度地表达冲突情境。

尽管在这些主角扮演与他们有冲突的其他人的角色过程中,这些人际关系的歪曲信念可以被解释、探究和进行行为矫正。

通过角色互换,主角可以重新整合、重新消化和超越束缚他们的情景。

角色互换可以充分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理解,从团体中的其他人那里中获得关于他们的专管态度的反馈,一定程度上,修正他们发现的歪曲信念。

独白(soliloquy ):[旁白(asides)]独白是指主角直接面对观众说话,表达一些未觉察的感受和思想。

在心理绝表演中,主角会被导演要求表达当时感受。

独白给主角机会或的他自己或他人正在思考和体验而未直接表达的感受。

主角也可能被要求在扮演自己之后,自言自语。

这种做法可以是他总结概括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情感,更密切地检验情感。

替身(doubling):一个配角站在主角的身后与主角同台表演,或替主角说话,这个配角即是替身。

替身可以模仿主角的内心思想和感受,并时常表达出潜意识内容。

替身帮助主角觉察到内部心理过程,引导他表达除非语言思想和感受。

替身辅助主角,并充当导演与主角之间的联络人。

多重替身:当主角有多重矛盾的感受时,多重替身替身技术可以被有效地运用。

多重替身可以参与到心理剧中,展现主角的多面性,表现主角内部状态、渴望、优点和缺点。

镜观技巧(mirror):在某些情境中,主角可能一直很困惑、情绪挣扎、无法自拔、或是一再陷入类似的状况,此时,导演可以将主角带出场景,使他跳脱原来的境况、而让替身与辅角重复这些情境,如此可让主角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整个心灵挣扎的过程、或紊乱的情境,以激发主角重新诠释这个情境,进而产生新的领悟。

雕塑技巧(Sculpture or action sociometry):这是从社会计量技巧中发展出来的。

通常,这技巧是让主角将他与家庭中成员之关系以雕塑的方法表现出来。

例如,某成员可能将他放在父母之间,然后将其它成员排在他的后面、或背向父母等,而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皆不同,或许他大哥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最远,每个成员的姿势亦由主角摆布,一切完成后,即可让主角陈述整个雕塑的意义,以及对每位成员的感受、甚或与成员对话,由此即可演出一出心理剧。

空椅子技巧(Empty chair):[高椅子]有时可以利用一张空椅子放在舞台中间,让每位成员将其空椅子想象为一位他想诉说的对象,而展开对话,如此空椅子即是一个辅角。

例如,治疗师希望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上来对他生命中的某个人说几句感恩的话时,这空椅子即可代表每位成员心中的那位人士.其他技巧:中断行动(cutting the action)、重演(replay)、多重角色的我(multiple parts of self)、角色训练(role training)、超现实场景(surplus reality scenes)替代;死亡场景;梦境;具体化;夸大;独角戏、。

强调原创性与自发性,其实导演可以随时随着剧情的需要创造适当的技巧。

理念1.再创内心情境:心理剧犹如一条桥梁可以让成员将内在与外在的现实互通,而得到平衡与和谐。

通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想说却永远没机会说的话、想做却一直无机会做的事,无论是生气的、懊悔的、感恩的、或困惑的情境时时萦绕心头,尤其是某些极难忘的经验,例如恋爱分手、对父母的不谅解、或生离死别等人生历程。

这些较引起情绪化的事物,会妨碍我们的心境,久而久之甚或酿成身心病。

但在心理剧中我们可以重现这些事件,让我们能将想说的话说出、想表现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抚平遗憾。

而透过心理剧将内心的世界具体化、立体化后,主角可以有机会揣摩别人对该事的感受或想法,因此,产生新的领悟与了解,如此或可打开心灵僵局、人际情结。

2尊重主角的现实性:心理剧允许主角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式重新经历某些事件或心境。

无论主角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或叙述是否正确,必须尊重主角的反应与想法,导演或任何成员应该随着主角的心意帮助他完成这出戏。

在安全的情境下,透过一些心理剧技巧,使主角能确实感受到该事件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也让自己能省视当时真实的情绪感受,可以帮助主角跳脱对过去的情结,将希望寄予现在与将来。

3.自发性:自发性是在当下、现时、当场发生的;它触发个人对一个新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或是对一个旧的情境做出新的反应。

要求有一种自然自在的精神。

心理剧是激发每位成员的天才型的自发性,具有新鲜感与创造性。

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对环境做出习惯性的反应,但那是例行公事,缺乏生气与活力,更缺乏创意。

例如时下的许多询店的店员被训练用「欢迎光临」招呼每一位进门的顾客,初时,大家觉得很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店员只是习惯性说这句话,这就属于「刻板的自发性」,顾客亦未感受到店员的热情。

至于「病理的自发性」则是一些人对某些事物之反常回应。

例如忧虑病患者对任何事皆是消极、负面的想法,长此以往,只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与周遭的人越来越格格不入。

「天才型的自发性」是对环境的再度认知后,所产生的一种创意回应,但是仍极适当、自然,且为周遭带来活力与热情。

即如前例,一位具有「天才型的自发性」之店员,除了照常例说:「欢迎光临!」之外,他可能会再加一句:「先生您早!」之类更能散发其服务的热诚与真心之言行。

心理剧要素和技巧以及理念一、基本要素一般而言,心理剧必须具备六项基本要素:导演、主角、舞台、替身、辅角与观众。

以下大略叙述此六个要素在心理剧中的运作要领。

1.导演(Director):心理剧导演即是治疗师。

这位治疗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

导演在心理剧中,并非如一般电影或戏剧导演那样权威;指示所有演员演出他所想要的效果。

相反的,心理剧导演仅是协助主角处理他的问题,是主角想要创造的情境,而非依导演的意愿去创作的。

因此,导演必须拥有咨询师同理、宽容、深度了解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也能自如地运用心理剧的技巧导引主角将其问题以演剧的方式顺畅的呈现出来。

对一位好的心理剧导演所标示的标准看来,这位导演非但得具有一般心理师的洞察力、耐心、坦诚、热情等特质,他更需要有勇气、好奇心、活力、创造力、想象力、胆识去协助主角、了解主角、并能察觉主角内心的世界、或挣扎的症结,而将其情绪或思考过程顺势带到现场,使主角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尽情检视他的障碍,找到宣泄的出口,进而激发力量去重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2.主角(Protagonist):主角是心理剧里最重要的元素第一个进入演出的人;或最挣扎的人。

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随着主角之指示或要求而跟着主角进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剧当中。

「protagonist」的另一个意思是「第一位陷入苦痛中」(first in agony)。

是意指心理剧中的主角会经历仿若古代英雄或神(尤其是酒神Dionysus)般的历程:生命中承受种种羞辱、羞耻、恐惧、害怕死亡等的折磨,但最后终将克服一切苦难、得到心灵的救赎。

从以上的诠释以及Dr. Moreno对心理剧的理念来看,主角必须是自发自动、有一种敢于揭示自我内心的欲望,即如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主角般,他是有能力面对一切磨难,一一承受所有的侮辱、失败,但是仍然重视生命的价值。

3.舞台(Stage):Dr. Moreno的一句名言是:「有舞台就够了。

」(Stage is enough.) 在心理剧中,一个舞台可以将过去、未来与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游在他所创造的天地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