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周测含答案

诗歌鉴赏周测含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燕居常建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寥寥丘中①想,渺渺湖上心。

啸傲②转无欲,不知成陆沉③。

【注】①丘中,山中。

②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指行为旷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③陆沉,《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

”8.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写了燕居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前两联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青苔满路”“流水入林”“日闻鸡犬”勾勒出了燕居的幽静、雅致、远离人烟的特点。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安祥从容、安然自适的感情。

在燕居这样幽雅的环境中生活,青山绿水给了诗人自由自在放逐心灵的空间,这种自由自在、无欲无求使得诗人不知不觉间成了隐居的人,清新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一种从容、淡然和自适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8~9题。

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bēi]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8.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2分)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1分),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2分)(答满两种手法满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9.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

(3分)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

(3分)水边偶题【唐】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案】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

(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3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5.【答案】(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

(4分)(2)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2分)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5分)【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

(6分)【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

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3分,手法1分,分析2分)念奴娇·梅辛弃疾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

②篽:禁苑。

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分)【答案】①拟人。

(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

(1分)②对比、衬托。

(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

(1分)③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①冰清玉洁,高雅脱俗。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

(2分)②坚贞不屈,傲霜斗雪。

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

(2分)③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2分)阮郎归梅词苏轼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

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

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分)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

(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

(2分)【解答这类题】①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

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孤雁儿世人作梅诗①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分)【答案】因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2分)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2分)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2分)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2分)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

(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

(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

(1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

(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

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

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