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课程纲要

八年级语文课程纲要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
设计教师:
日期:
适用年级:八年级
授课时间:80--90课时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我们
1、提高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3、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战争主题
内容标准: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教学安排:
第一课:新闻两则(2课时)
第二课:芦花荡(2课时)
第三课:蜡烛(2课时)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1课时)
作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课时)
写作练习(1课时)
习题讲评(1课时)
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回忆性散文
内容标准
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安排
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第七课:《背影》(2课时)
第八课:《台阶》(2课时)
第九课:《老王》(2课时)
第十课:《信客》(2课时)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1课时)
作文写作(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习题讲解(1课时)
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科学文艺作品单元
内容标准:
1、通过熟读课文,会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大致内容及观点
3、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特点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
5、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开展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能够在实践中思考自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安排:
11课:《中国石拱桥》(2课时)
12课:《桥之美》(2课时)
13课:《苏州园林》(3课时)
14课:《故宫博物院》(2课时)
15课:《说“屏”》(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1课时)
写作练习(1课时)
习题讲评(1课时)
第四单元: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为主题的科学文艺作品单元
内容标准: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教学安排:
16课:《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17课:《奇妙的克隆》(2课时)
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
19课:《生物入侵者》(2课时)
20课:《落日的幻觉》(2课时)
作文:走上辩论台(1课时)
作文:当堂完成作文。

(1课时)
习题讲评(1课时)
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
内容标准:
1、能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牢记课文常见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3、通过查找资料,能够说出古人写景、叙事、议论各种文体的特点
4、通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能够读懂课文的大致意思
5、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总结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6、通过具体的字词句,能够说出文章语言运用的妙处
7、有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积累活动
教学安排:
21课:《桃花源记》(3课时)
22课:《短文两篇》(3课时)
23课:《核舟记》(3课时)
24课:《大道之行也》(2课时)
25课:《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1课时)
《石壕吏》(1课时)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1课时)
第六单元:写景记游
内容标准: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理解文章大意;背诵《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诗四首》三篇文章,四首古诗;了解郦道元、陶弘景、苏轼、周密、张岱、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9个人的相关文学常识;能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26课:《三峡》(2课时)
27课:《短文两篇》(3课时)
28课:《观潮》(3课时)
29课:《湖心亭看雪》:(2课时)
30课:《诗四首》(3课时)
作文:品评上次作文,讲解本次作文:怎样搜集资料
作文:当堂完成作文。

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

2、练习:课本后的“思考与练习”,《同步训练》
3、其它资源:
网络:如:中学语文在线等
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二、实施手段:
1、讲学稿:编制讲学稿。

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2、作文:完成课标要求的7篇作文训练。

三、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

因课时限制,该教学方法主要用于主干知识的课堂教学。

2、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小课题的探究、调查、活动等。

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培植合作意识。

3、讲授和训练。

精讲主干知识,精练结构化知识。

练习以节为单位,通过全批全改,及面谈和笔谈,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考试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校本作业、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来实现。

五、整理与复习
以核心概念、原理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方法。

课程评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语文学
习的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语文的评价体系应适应语文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将被动应考转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总体学习目标。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既要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学习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三、评价的全程化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应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

教师应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