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最优控制
(1)F,Q,R是衡量误差分量和控制分量的加权矩阵,可根据各分量 的重要性灵活选取。
(2)采用时变矩阵Q(t),R(t)更能适应各种特殊情况。
例如:并 t 不t0时反刻映e系(t0统)很性大能,的但好误坏差。在系统开始前形成,
Q(t)可开始取值小,而后取值大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本质: 用不大的控制,来保持较小的误差,以达到能量和误差综合最优的目的。
)]dt
0
(0 4)
其中g和r都是正的常数。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最 优控制问题是:找u(t)的变化规律.使槽中液体
经I小时后从0℃上升到40℃ ,并要求散失的热 量最小,即方程(4)中J(u)取最小值。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2. 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静态最优化问题。最优化问题的解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 称为静态最优化(参数最优化)问题。
解:因假定槽中液体处于完全混合状态,故可用x(t)表示其温度。由热力学可知,
槽中液体温度的变化率与温差[u(t)一x(t)]成正比,为简便计,令比例系数为1,于
是有
dx(t) u(t) x(t)
(0 3)
dt
在1小时内散失掉的热量可用下式表示:
J (u)
1
[qx
2
(t
)
ru
2
(t
(5 1)
初始条件 x(t0 ) x0,终端时间 t
假设控制向量 u(t) 不受约束 ,求最优控制 u*(t) ,使系统的二次型
性能指标取极小值。
J
(u)
1 2
xT
(t
f
)Fx(t
f
)
1 2
t f [xT (t)Q(t)x(t) u(t)T R(t)u(t)]dt
t0
(5 4)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2. 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模型 用以下4个方程来描述 (1)给定系统的状态方程
x(t) f [x(t), u(t), t]
(0 8)
(2)状态方程的边界条件
t t0 t tf
x(t0 ) x0 x(t f ) S
(0 9)
(3)给定性能指标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2) 直接法(数值解法)
对于目标函数较为复杂或无明确的数学表达式或无法用解析法求解 的最优化问题,通常可采用直接法(数值解法)来解决。
直接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用直接搜索方法经过—系列的迭代以产生
点的序列(简称点列),使之逐步接近到最优点。直接法常常是根据经验
或试验而得到的。
解决方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法。
动态最优化问题。如果最优化问题的解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即变量是时间t的函数,则称为动态最优化(最优控制)问题。
解决方法:动态规划和最大值原理。
其它分类:无约束与有约束 确定性和随机性 线性和非线性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3. 最优化问题的解法
1) 间接法(又称解析法)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三种重要情形:
x(t) A(t)x(t) B(t)u(t) y(t) C(t)x(t)
e(t) yr (t) y(t) (5 2)
(5 1)
1) C(t) I yr (t) 0 y(t) x(t) e(t)
状态调节器
2) yr (t) 0 y(t) e(t) 输出调节器
J (u) [x(t f ),t f ]
tf t0
L[x(t),u(t),t]dt
(0 10)
(4)允许控制域 u(t)
u(t) U
(0 11)
终端确状定态一x(个tf) 最,优并控使制性u能*(指t),标使J(系u)统具从有初极始大状(态极x小(t0)),值转。移到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4. 最优控制问题
最优控制问题的实质,就是求解给定条件下给定系统的 控制规律,致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指标(目标函数)下具有最 优值。
限制条件
初始状态
控制装置 控制作用
性能最好
受控对象
要求状态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1. 最优控制问题的性能指标 (1)积分型性能指标
(拉格朗日型)
1956~1958年,庞特里亚金创立“最大值原理”。 它是最优控制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该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 于“最大值原理”,由于放宽了有关条件的使得许多古典变分法和动态 规划方法无法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它是解决最优控制问 题的一种最普遍的有效的方法。同时,庞特里亚金在《最优过程的数学 理论》著作中已经把最优控制理论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的发展简史: 先期工作:
1948年,维纳(N.Wiener)发表《控制论》,引 进了信息、反馈和控制等重要概念,奠定了控 制论(Cybernetics)的基础。并提出了 相对于某 一性能指标进行最优设计的概念。
1954年,钱学森编著《工程控制论》,作者系
1. 最优控制理论的发展
现代控制理论是研究系统状态的控制和观测的理论,主 要包括5个方面: 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线性系统的性质,能观性、能控性 、稳定性等。 系统辨识:根据输入、输出观测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 最优控制:寻找最优控制向量u(t) 最佳滤波(卡尔曼滤波):存在噪声情况下,如何根据 输入、输出估计状态变量。 适应控制:参数扰动情况下,控制器的设计
此外,构成最优控制理论及现代最优化技术理论基础的代表性工作 ,还有不等式约束条件下的非线性最优必要条件(库恩—图克定理) 以及卡尔曼的关于随机控制系统最优滤波器等。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经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方法
幅值裕量、相位裕量(频率指标) 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时域 指标)
特点:系统的控制结构是确定的,控制参数设计 一般采用试凑方法,不是最优结果。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6.1 线性二次型问题
线性二次性问题的提法:
设线性时变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t) A(t)x(t) B(t)u(t) y(t) C(t)x(t)
(5 1)
假设控制向量 u(t)不受约束 ,用 yr (t)表示期望输出,则误差向量为
e(t) yr (t) y(t) (5 2)
求最优控制 u*(t) ,使下列二次型性能指标最小。
J
(u)
1 2
eT
(t
f
)Fe(t
f
)
1 2
t f [eT (t)Q(t)e(t) u(t)T R(t)u(t)]dt
t0
F — 半正定对称常数加权矩阵
(5 3)
Q(t) — 半正定对称时变加权矩阵
R(t) — 正定对称时变加权矩阵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什么是最优控制?
寻找容许控制作用(规律),使动态系统 (受控对象)从初始状态转移到某种要求的 终端状态,且保证所规定的性能指标(目标 函数)取最大(最小)值。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对于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具有简单而明确的数学解析表 达式的最优化问题,通常可采用间接法(解析法)来解决。
其求解方法是先按照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用数学分析 方法(求导数方法或变分方法)求出其解析解,然后按照充分 条件或问题的实际物理意义间接地确定最优解。
间接法 (解析法)
无约束法 有约束法
经典微分法 经典变分法 极大值法 库恩-图克法
菲波纳奇(Fibonacci)法
区间消去法
黄金分割(0.618)法
(一维搜索)
函数逼近法(插值法)
直接法
(数值解法)
变量加速法
爬山法
步长加速法
(多维搜索)
方向加速法
单纯形及随机搜索法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3) 以解析法为基础的数值解法。解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4) 网络最优化方法。以网络图作为数学模型,用图论方法进行投索 的寻优方法。
统地揭示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 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意义和重大影响。 其中“最优开关曲线”等素材,直接促进了最 优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理论形成阶段:
1953~1957年,贝尔曼(R.E.Bellman)创立“动态规划”原理。 为了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逐步创立的,依据最优化原理,用一组基本的 递推关系式使过程连续地最优转移。“动态规划”对于研究最优控制理 论的重要性,表现于可得出离散时间系统的理论结果和迭代算法。
3) yr (t) 0 e(t) yr (t) y(t) 跟踪问题
第6章 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
6.2 状态调节器问题
终端时间 t ,有限时间问题
终端时间 t ,无限时间问题
6.2.1 有限时间状态调节器问题 设线性时变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t) A(t)x(t) B(t)u(t)
t0
(5 3)
性能
Q(t)e(t)
0
—
状态转移过程中衡量e(t)大小的代价函数
Lu
1 2
u(t)T
R(t)u(t)
0—
状态转移过程中衡量u(t)大小的代价函数
(t
f
)
1 2
e(t
f
)T
Fe(t
f
)
0
—
终端代价函数(衡量终点误差)
加权矩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