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個區——南市【圖文】白云观,位于西林后路100弄8号。

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道学院所在地。

原位于城北(今浙江路、北海路),后因所在地拓修马路,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济堂绅董们资助下,1882年在今址重建雷祖殿。

现迁大境路239号。

1915年1月上海美专由海宁路迁至白云观左近。

董家渡天主堂,位于董家渡路175号。

1847年建。

大堂外观是中国建筑风格,内部式样仿欧洲耶稣会总会之耶稣大堂。

大堂顶部呈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堂内几个硕大柱子均有4米周长,墙面高处浮雕均呈现中国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宝剑、葫芦等。

1853年落成开堂,成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

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1933年后由中国神父任院长,第一任院长为张翮。

“文化大革命”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大部分损毁。

1981年12月恢复宗教活动。

1984年修复大堂,两座高大的钟楼尖顶全部敷设青铅屋面;堂顶上长逾4米重约1吨铁十字架重新矗立起来。

旧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

人称“三大祥”。

其中协大祥创始1912年,今年正当百岁。

柴宝怀、丁丕山,当年在小东门外盘下“四大正”洋布店旧址,开出新商号,取名“协大祥”,由孙琢璋任首任经理。

文庙,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文庙路215号。

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

民国时期,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

文革期间,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庙成为上海著名的旧书市场的所在地。

1997年,经过全面整修,文庙大致恢复了清代的格局,作为祭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场所对外开放。

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

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南大戏院位于民国路(今人民路)134号,近龙潭路口,由鸿翔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1929年2月2日开业。

大戏院于抗战时期曾一度停业。

1948年3月,戏院进行了大装修,改名为银都大戏院(见《指南》下册图12),重新营业。

1953年9月又改名为沪南电影院。

1958年末影院专门由妇女管理,这在上海影院中是绝无仅有的。

1976年再次全面大修,成为老城厢附近首家宽银幕电影院。

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址露香园路242号,原名万竹小学。

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首任校长李墨飞(廷翰)。

早期分男女生两部,民国16年(1927年)合并。

抗战期间,校舍被日伪占据,部分教员在法租界建私立阜春小学,坚持办学。

抗战胜利后复校,改名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称邑庙区中心小学。

1956年改现名。

万竹小学早期学生有蒋经国、蒋纬国及周培源、陈秋草等。

近期,露香园路一带正在拆迁,旧校址命运难测。

南市最早的浴室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设在陆家浜畔的渭泉园。

解放初,邑庙、蓬莱两区有浴室17户。

1956年公私合营时,两区有浴室16户。

坐落在佛阁街(今府谷街)50号(《百业指南》下册图20)的丽水浴室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至今尚存的老混堂。

方老板是浙江丽水人,他把家乡名用在自家的浴室名上一则贴切,二则可解思乡之苦。

不幸的是,方老板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文革中跳楼自尽。

可他的浴室仍开着。

丽水浴室扦脚技师武世萃积多年经验,撰写《扦脚技术》资料一文,并受聘于仁济医院,专治脚病。

“混堂”一说的出处坊间有几种传说,而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六中的描述较为靠谱:“吴浴,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

一人专执……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

” 20世纪以前,老城厢内外浜渠密布,主要干浜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及新开河等黄浦江支流,交通运输主要靠水道。

随着近代道路兴建和陆路交通运输发展与河床淤积,浜渠逐渐失去交通运输和排泄作用,乃至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遂填浜筑路。

民国1年(1912年)至民国2年填方浜筑今方浜中路、方浜西路和东门路。

上图为1980年代方浜中路街景,右侧51号为标本模型厂原址。

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总数为十六。

“十六铺”后成为小东门外近沿江地带的习称地名延续至今。

童涵春堂国药号原名竺涵春堂国药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盘予童家后,更名为童涵春堂。

原设于方浜中路宝带弄口,1958年迁至人民路1号。

该店向以选药道地、制作精细、质量讲究、品种齐全为特色。

各种饮片及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名闻国内外。

得意楼书场位于邑庙北首。

前身称春风得意楼,为茶楼书场。

早茶、午、晚演唱评弹,创于清代,相传清咸丰年间苏州光裕社四大名家: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都曾到此献艺。

民国初,在茶楼背面另辟书场。

民国之初,当年不少名人如黄金荣、杜月笙等均为该书场常客。

民国25年,弹词名家夏荷生来此,听众蜂涌,200个座席竟挤足400多人。

民国26年后,日军进市区,因得意楼坐庄听客多而仍能继续维持。

民国30年迁至豫园路270弄4号,书场设在二楼。

1961年停业。

1999年,春风得意楼在方浜中路、旧校场路口重建。

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原名冠生园,民国7年由粤籍商人冼冠生始创于南市九亩地(现大境路处),民国12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0年在老西门开设冠生园第四支店。

1986年四支店与中华食品店合并,改名为冠生园南号(复兴东路中华路口)。

1988年扩建为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

冠生园奉行“真工实料、童叟无欺”的经营信条,自产自销广式糕点、糖果、饼干、蜜饯。

老西门街市,东至曹家街,西到西藏南路,,南抵蓬莱路,北达方浜路。

老西门原名仪凤门,旁有水门一座,肇嘉浜、周泾、陆家浜等汇流于此。

原来商铺甚少,居民购物须驾船过桥,较为不便。

1912年拆城填河,两侧开设店铺,遂成商业区雏形。

后随华界与租界、东门至西门电车通车,此处成为邑城与租界之间的陆上交通枢纽,商业渐趋兴旺,一批特色名店如张兴记丝线店、老同盛南货店、大富贵酒楼、永和祥棉布店、老大房茶食店、冠生园食品店、西门子钟表店等开张营业。

解放后,商业网点布局经过不断调整,地处六叉路口的老西门闹市周围,享有盛誉的大店、名店林立,如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上海乔家栅、冠生园食品公司、老同盛南北货总号、全泰服装公司、菊花美发厅、勤凤缝纫用品商店等。

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位于豫园景区荷花池的中央,两端连着九曲桥。

湖心亭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凫水亭旧址上重建的,由大布商祝韫辉等人集资建造。

直到道光年间,湖心亭还是专供经营青蓝大布的商贾们聚会商议的场所。

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后,湖心亭开始改为茶楼,取名“也是轩”。

清末,“也是轩”由商人刘慎康接盘,改名为“宛在轩”。

湖心亭整幢建筑为全木结构,且不用一根铁钉,木材连接处都用竹楔铆住,二百余年来没有重建过。

矗立湖心的是李平书(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总董)铜像。

梅溪小学,校址蓬莱路128号。

前身为正蒙书院,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

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

是全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新式小学。

光绪二十八年改称梅溪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

民国35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

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

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

“梅溪”校友遍布国内外,胡适曾于光绪三十年在此就读。

老同盛南北货总号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设于邑城仪凤门(今老西门)内,后迁方斜路97号。

解放前,老同盛以品种多、花色齐著称,常年供应天津红枣、河北核桃、龙口粉丝、莆田桂圆、宁波长面、金华火腿等各地土特产品。

49年后,老同盛继承发扬百年老店的传统特色,保留宁波长面等特色商品;坚持加工整理,分档定价的供应方法;恢复虎头包、方包等礼品包装和南北货果盘制作。

冬令季节,设立代客敲核桃、聘请老中医坐堂咨询等服务项目。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原名西门妇孺医院,又称玛格丽特•韦廉逊医院(Margaret Williamson Hospital),俗称“红房子医院”,系美国女公会教士罗司耐德在西门外方斜路创建,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1885年6月3日)开业。

这是上海第一所妇孺医院,也是第一家女子主办的医院。

专治妇孺疾病,尤致力于产科。

抗战期间医院迁至徐家汇路1083号,抗战胜利后迁回。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接办,隶属上海第一医学院,将原有内外科划出,并将原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妇产科、中山医院妇产科并入,组成妇产科专科性教学医院。

敬业中学,校址尚文路73号、学前街135号(分部)。

前身申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上海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

1949年市军管会接管,1959年列为市重点中学。

建校以来,校长多为当时著名人士。

清代有状元陆增祥和思想家冯桂芬等,现代有烈士林钧及陶百川等。

1949年接管后,陈云涛任校长,翌年,翁曙冠继任校长。

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的办学方向,素以严谨、扎实、高质量著称。

乔石、薛驹抗战期间曾在此就读,从事革命活动。

小南门钟楼,位于中华路581号。

1910年建成,它塔高6层,高约35米,钢铁结构,是当时上海最高点,用于在遇到火警时鸣钟报警,是一座瞭望台和火警钟楼。

围绕着塔楼的是当时上海消防局的营房以及“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平房。

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地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