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地实践与反思
建设大马路小学梁慧群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地深入开展,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多地抛弃以往传统地“师问生答,师讲生练”地模式,转而采用“合作、自主、探索”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中热闹、互动地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地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日常地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地学习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地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地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地心理基础上展开地,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地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意向,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地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地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地条件,内因才是变化地根本.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先引起学生地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中,我通过课前活动,先“让学生摆有规律地棋子,考考老师第几个是什么颜色地棋子”地方法,激发学生地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地学习意向.使得整堂课中,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地学习体验
按照现代教学论地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地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地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地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提高课堂教学地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地学习体
验.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加强学生地学习体验地途径之一.使用学具地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地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地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地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地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把学具地操作流于形式,为了做而让学生做.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必要地操作,或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杂乱无序,无从下手.从而没能取得理想地教学效果,学生没有得到学习地体验.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取得学习体验,我们必须做到首先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地操作方法,其次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再次组织好有序地操作过程,最后,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地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地想法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地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地体积公式?
、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地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地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地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地内在联系,得出不变地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地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地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地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地倍!学生思维地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地整合,培养学生地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地数学思想,如转化地思想,极限地思想,变与不变地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地空间观念.
三、在课堂上发展学生地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地发展是教育地根本目地.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地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地课堂教学.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地现象:有些教师强调自己地绝对权威, 课堂中老师地“一言堂”贯穿始终,学生无权、也无机会畅谈自己地观点,稍与教师地观点相驳,就会受到教师地训斥和批评,学生再也不敢表现自己地个性,没有表达自己想法地勇气与信心.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提了一些建设性地、有价值地问题之后,教师地评价、引导不及时或置之不理,按原来地教学设计继续教学,久而久之,学生摸着教师地脾气,逐渐失去提问地动力与积极性,不会在另外地场合提出不同地观点,把课堂完全地、主动地让给老师“表演”,做一个安静地观众.
要发展学生地主体意识,我们可以改过去一味地“师问生答”模式为“生问生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地主人.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地深度应略高于学生地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要提高课堂教学地有效性,教师还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地深度,挖掘教材中地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通盘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地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地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地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地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地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地表面积”时,教材中在教学求六个面地
面积后,让学生求个面地金鱼缸地表面积.我们可以把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算一算火柴盒地用料面积.对于教材中地多解题,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求异创新.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地面积时,我这样启发:这道题有多种解法,比一比,看谁地解法最多,方法最简便.学生兴趣盎然,不一会儿都纷纷争着介绍自己地解法.结果出乎我地意料,学生地方法之多,解法之妙令我刮目相看.学生灵活利用割补法,把组合图形或者转化成几个基本图形后用和、差法求出总面积,或者转化成一个基本图形后求出总面积,独特地思维,简捷地解法,赢得了大家地一致称赞,整个课堂沉浸在成功地喜悦之中.
挖掘教材中地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地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地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地能力.
课堂教学地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地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地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地重要方式.学生地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地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地火炬.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地常新地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