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 19 202122 23 24 25 26 27 2829 30 31路堑:全部在天然路面开挖而成的路基。
路肩:道路行车道两侧,承受车辆偶然停留作用,并对路面结构起侧向支承作用。
一般路堤:填土高度在1.5~18m范围内的路堤浸水路堤:建筑在桥头引道、河滩及河流沿岸,受到季节性或长期浸水的路堤陡坡路堤:修筑于地面横坡度大于1:2.0的陡峻山坡上的路堤。
一般路基:指在良好的地质和水文等条件下,填方高度和挖方深度不大的路基。
路基:在地表按照道路路线位置和一定的技术要求开挖或填筑而成的岩土结构物。
路拱:为保证路面上的雨水及时排除,减少雨水对路面的浸湿和渗透,路面表面应做成两边低、中间高的路拱。
路面:一种由多层次结构层组成的复合结构物,是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平均稠度: 用以判别路基干湿类型的路槽地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80cm)各分层土样稠度的算术平均值。
路基高度:指路堤的填筑高度和路堑的开挖深度,是路基设计标高与路面标高之差路基临界高度:与分界稠度相对应的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称为路基临界高度h.临界高度:指土基在不理季节,分别处于干燥、中湿或潮湿状态时,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
路面回弹弯沉:是指在垂直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属相弹性变形。
高路堤:填土高度高于18m的土质路堤和大于20m的石质路堤。
回弹模量:反映土基在瞬时荷载作用下的可恢复变形性质路基工作区:把车辆荷载在土基中产生力作用的这一深度范围叫路基工作区路基设计标高:路基标高通常以路基边缘为准,即路基边缘标高。
路基稳定性:指路基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保持其强度的性质。
地基反应模量:WINKLER地基模型描述土基工作状态时压力P与弯沉L之比。
土基回弹模量:用以反映土基在瞬时荷载作用下可恢复变形性质的物理参数。
抗剪强度:指材料受剪切时的极限或最大应力。
路面设计弯沉值:根据设计年限内每个车道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道路等级、面层和基层类型确定的,相当于路面完工后第一年不利季节、温度为20℃、路面在标准轴载100kN作用下,测得的最大回弹弯沉值。
弯沉综合修正系数:在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沥青路面弯沉计算和厚度设计时,由于力学计算模型、土基模量、材料特性和参数方面在理论假设和实际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论弯沉值与实测弯沉值之间有一定误差,因此需要对理论弯沉值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即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路基边坡坡度:边坡坡度H与边坡宽度b之比。
通常高度取值为H=1,边坡坡率表达为1:n(路堑)或1:m(路堤)。
主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向外移动(位移或倾覆)时,墙后土压力随之减小,直到墙后土体沿破裂面下滑而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此时作用于墙背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强度:指材料达到极限状态或出现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水稳定性:因水的影响,促使沥青从集料表面剥离而降低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强度,最终造成混合料松散被车轮带走,形成大小不等的坑槽等水损害现象。
挡土墙:挡土墙是一种能够抵抗侧向土压力,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边坡,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
锚定板挡土墙:由钢筋混凝土墙面,钢拉杆,锚定板以及其间的填土共同组成的一种组合挡土结构。
路堤:全部用岩土填筑的路基。
32 33 34 3536 37 38 39 40 4142 43 44 4546 47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被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土体挤压移动时,土压力随之增大,土体被推移向上滑动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作用于土体对强背的抗力称为被动如压力。
当量轴次:将交通量中各级轴载换算为BZZ—100后得到的轴载作用次数。
当量土柱高: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时,以相等压力等效替代车辆设计荷载的土层厚度累计当量轴次:基于现有交通量,轴载组成以及增长规律的调查和估计,将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轴载与通行次数按照等效原则换算为当量标准轴载的累计作用次数。
边沟: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矮路堤的坡脚外侧,走向多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
截水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地点,尽量与大多数水流方向垂直,用以拦截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减轻边沟的水流负担,保证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水流冲刷。
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来自边沟、截水沟或其他水源的水流,并将其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当量高度:在边坡稳定性验算时需要按车辆最不利情况排列,把车辆荷载换算成当量土柱高,即以相等压力的土层厚度来代替荷载,叫当量高度,用h。
表示。
标准轴载:我国路面设计用单轴双轮组100KN作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交通量:指一定时间间隔内各类车辆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总数。
轴载换算:由于路面上行驶的车辆类型很多,轴载也不相同,对路面的损坏程度也不同,因此选择一种标准轴载,并将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换算为标准轴载作用次数,称为轴载换算。
冻胀:在正温度区内,因零度等温线附近土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冻结,形成了同较深土层之间的湿度坡差,从而促使下面的水分向零温度等温线附近移动,而这些过量的水分冻结后体积膨胀,使路基隆起和路面开裂,发生冻胀。
翻浆:春融时,路基上层的土首先化冻,应水分过多而变得极为湿软,在行车作用下泥浆就沿路面裂缝冒出,形成翻浆。
公路自然区划:将自然条件大致相近并且从事公路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时有许多共性因素可以相互参考者划分为同一区划。
工程地质法: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大量的资料调查,拟定不同的土质类别及其所处状态下的边坡稳定值参考数据,在实际工程边坡设计时,将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作比拟,采用类似条件下的边坡稳定值作为设计值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沉陷: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
滑坡: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滑动。
车辙: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车辙试验:车辙试验是在规定尺寸的板块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上,用固定荷载的橡胶轮反复行走后,测定其变形稳定期每增加变形1mm的碾压次数,即动稳定度,以次/mm表示。
柔性路面:包括各种未经处理的粒料基层和各种沥青面层,碎石面层或块石面层组成的路面结构。
主要靠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
沥青路面:用沥青材料做结合料粘结矿料修筑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主要使用水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无机结合料,对级配集料做稳定处理的基层结构。
刚性基层: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修筑基层混凝土板而形成的沥青路面基层结构柔性基层:主要采用沥青处置的级配碎石和无结合料的级配碎石修筑的基层结构。
刚性路面:主要只用水泥混凝土做面层或基层的路面结构。
主要靠水泥混凝土板的抗弯拉强度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石灰稳定类基层:在粉碎的土中掺入适量的石灰和水,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拌合,在最佳含水量下摊铺、压实及养生的路面基层。
水泥稳定类基层:在粉碎的或原状松散土中,朝如适当的水泥和水,按照技术要求,经拌和摊铺,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及养护成型,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以此修建的路面基层。
上封层:铺设在沥青层上面,起封闭水分及抵抗车轮磨耗作用的层次,实际上也是表面处治的一种。
透层:透层是为了使路面沥青层与非沥青材料层结合良好而在非沥青材料层上浇洒乳化沥青、煤沥青或液体石油沥青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沥青层。
堤岸防护:针对沿河滨海,河滩路堤挤水泽路堤而采取的防止水流破坏和加固堤岸的防护措施。
坡面防护:主要是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及湿度变化的影响,防止和延缓软弱岩土表面的风化、碎裂、剥蚀演变进程,从而保护路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兼顾路基美化和协调自然环境。
石灰稳定土:在粉碎的或远离松散的土(包括各种粗、中、细粒土)中,参入足量的石灰和水,经拌合,压实机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
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一定数量的石灰和粉煤灰,或石灰和煤渣与其他集料相配合,加入适量的水(通常为最佳含水量),经拌合、压实和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一定要求时,称为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
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指除接缝处和一些局部范围(如角隅和边缘)外板内不配置钢筋的水泥混凝土面层。
沥青路面垫层:位于基层以下主要用于路基状况不良路段确保路面结构不受路基中滞留自由水浸蚀以及冻融危害的沥青路面结构层。
临界荷位: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时,为了简化计算工作,选取使板内产生最大应力或最大疲劳损伤的一个荷载位置作为应力计算的荷载位置,称为临界荷位,现行设计方法以纵缝边缘中部作为临界荷位。
压实度:指压实后土的干密度与该种土的最大干密度之比。
重锤夯实法:利用起重机将重锤提高倒一定高度,然后使其自由下落,重复夯击,将地基表层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强夯法:利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路面,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化学加固法:利用化学溶液或胶结剂,采用压力灌注或搅拌混合等措施,使土颗粒胶结起来,达到加固目的。
换填土层法:将基底下一定深度范围的湿软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砂,碎石,灰土或素土等以及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的材料,并予以压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排水固结法:利用地基排水固结规律,采用各种排水技术措施处理饱和软弱土的一种方法加州承载比CBR:用以评定土基及路面材料承载能力的指标,以材料与高质量标准碎石的抵抗局部荷载压入变形能力的相对比值表示CBR值劲度: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随温度和荷载作用时间而变化,将沥青材料在给定的荷载作用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劲度。
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在给定温度和加荷时间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参数。
77 78 79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92 93 94 95 96 97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指在高温条件下,沥青混合料能够抵抗车辆反复作用,不会产生显著永久变形,保证沥青路面平整的特性。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用不同粒级的碎石、天然砂或破碎砂、矿粉和沥青按一定比例在拌和机中热拌所得的混合料。
第二破裂面:当挡土墙墙后土体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时,破裂棱体并不沿墙背或假想的墙背滑动,而是沿着土体的另一破裂面滑动,该破裂面称为第二破裂面。
极限平衡法:近似把岩土看作本身无变形的钢塑性材料,计算岩土体在破坏面上达到极限平衡时的安全系数,以判断其稳定程度。
耐久性:指沥青混合料在使用过程中抵抗环境不利因素的能力及承受行车荷载反复作用的能力,主要包括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抗疲劳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