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
电流计, 乙醇、蒸傕水、导线、烧杯、型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教具准备: 实验室的布置:将桌椅妥善安排,以便各个小组的四位成员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部分:
一、 教材分析
《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 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
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 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廿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 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己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
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
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 设计思路
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 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 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 趣。
具体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五、教学过程
(三)实验探根据提供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
实验开始操作,仔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试解决问题(教师整理步骤如下)
【投影实验步骤】
%1用电流计连接在Zn、Cu片两导线间(不
插入稀H2SO4中)
%1Z n、Cu片间导线断开时,插入稀H2SO4 中
%1Z n、Cti片间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 中
%1用电流计连接在Zn、Cu片两导线间,插
入稀H2SO4 + o
根据自己设计的进
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思考。
Zn、Cu片间导线连
接后,插入稀H2SO4
中铜表面有气泡产
生,锌表面无气泡。
(出现演示实验相同
现象)
用电流计连接在
Zn、Cu片两导线间,
插入稀H2SO4中,电流
计指针会发生偏转。
培养学生实验
操作能力、观
察能力、
(四)交流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及提出问题,总结
分析原因,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实验证
明:E以实现通过电子的转移来把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
我们把这样的装置就称为原电
池
【板书】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问
题:
1、Zn、Cu片间导线连接后,插入稀
H2SO4中,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说
明了什么问题? Cu片上有气泡,该气泡
是怎样在Cu片表面形成的,这时H+ 在
Cu片表面发生怎样的变化?
2、Zn片质量如何变化,c (IH如何变
化?并写出Zn. Cu片上变化发生的离
子方程式与总反应式。
【板书】
原理
(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 t还原反应
Zn + 2H+= Zn2+ + H
2
t
汇报实验情况,总结
结论,提出问题:Cu
片上有气泡,该气泡
是怎样在Cu片表面形
成的?电流计指针发
生偏转的原因?等
在铜表面附近的H十
得到电了而被还原成
足,该电了是锌失去的
通过导线传过来的电
子,锌失去的电子通
过导线转移到铜上,
从而形成电流。
2
、
锌
问题:
4、原电池正负极如何确定?
5、电子流向与电流方向?
书写:
锌:Zn-2e=Zn2+
铜:2H++2e=H2 t
Zn+2H+=Zn2++H
2
t
通过交流得出
结论,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
【板书】
导ML
电子流:负极(Zn)—f正极
(Cu)电液:正极竺负极兰土正
【讲述】由以上分析,原电池是通过使氧
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来实
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问:形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指导学
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各种装置,得出
最佳设计方案。
并自己动手组装各种装
置,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写出相应
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投影】
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
知识,思考、回答问
题。
观看、理解。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方案,再分析讨论总
结、得出最佳方案。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
总结实验结果、汇报
成果。
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
论,得出结论。
加强直观教
学,加深对知
识的印象与理
解。
通过小组讨论
和设计实验方
案,实验探
讨,培养学生
分析判断和总
结归纳的能
力。
(五)应用及检测评价
【板书】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前提条件: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为
非金属导体)做电极
%1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
%1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动手制作】水果电池
利用提供的材料:锌、铜、铝、碳棒、
橙汁、导线等,尽可能多地设计出能使电
流计发生偏转的装置,并自己动手组
装。
讲解:正确的原电池组合有:
Zn-Cu橙汁Zn-Al橙汁
Zn-C橙汁Al-Cu橙汁
A1-C橙汁
强调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橙汁是电解质
溶液。
【课堂练习】
1、下列能形成原电池的装置是()
并写出电极反应,指出正负极。
2、如图所示,B棒变细,A棒变粗,则A、
B、C的组成是()
【小结】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书的内容
和要点
认真听讲,作好笔记。
积极思考,动手设计
实验与开展实验。
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解决问题
加深对原电池
原理的理解和
组成条件的应
用,在实验中
体会学习化学
的乐趣。
检查学生对本
节知识的掌握
的情况,深化
学生思维,
教学反思:
木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
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
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 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