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的作用及反应原理
1.(4分)老师用下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兴趣实
验。
A装置中盛有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装置中盛有足量
的澄清石灰水,C装置中盛有足量的稀盐酸,气球中装有
少量的碳酸钠粉末。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使A装置与大气相通,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全部倒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上述反应结束后,从分液漏斗注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关闭活塞和玻璃塞,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收集纯净气体 b. 添加固体药品
C. 调节C装置容积 d. 控制气体总量
2.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
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⑴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B中盛放溶液。
⑵小刚关闭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目的是。
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⑶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3.(5分)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
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
逸出。
⑴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
____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
⑵在A处放置某溶液,若B中盛有紫色溶液甲,则变红色;若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则变无色。
乙可能是
__________,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乙变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处逸等优点。
⑴ 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
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⑵ 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看盛有碳酸钠
粉末。
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
⑶ 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
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 。
5.(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探究两个实验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步骤1:在C 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进入
热水中发现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1K ,关闭2K ,将A 中的溶液滴入B 中,C 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 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为 .
实验1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它是 . 实验2:研究2CO 与NaOH 固体的反应
步骤1:A 中盛有稀硫酸、B 中23Na CO 固体,C 中NaOH 固体
打开1K ,关闭2K ,将A 中溶液滴入B 中,气球变大,打开2K ,关闭1K ,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
变瘪。
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
步骤3:打开2K ,关闭1K ,将A 中液体滴入B 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2K 上,发现木条熄灭,问上述操作的
目的 。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2CO 与NaOH 固体发
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