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宏微观经济学 科目代码:548一、名词解释(30分)1. 市场2. 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3. 利润4. 成本、机会成本、成本函数5. IS 曲线、LM 曲线、菲利普斯曲线6. 现值、终值、利率7. 货币、货币创造、均衡利率二、分析题(30分)1. 有人认为消费支出波动比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要平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2. 试叙述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分析这种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
3. 试用投入与产出的观点,分析C -D 生产函数。
βαK AL Y =的规模报酬问题,其中Y -产出,L -劳动力变化率,K -资本变化率。
三、计算(20分)1. 已知成本函数为TC =3000+15Q -3Q 2+Q 3Q 为产出数量(1)产出为500单位时,全部不变成本TFC 是多少?(2)产出为1000单位时,平均不变成本AFC 是多少?(3)产出为300单位时,平均可变成本AVC 是多少?(4)在产出为多少单位时,可变投入开始发生边际收益递减?(5)在产出为多少单位时,可变投入开始发生平均收益递减?(6)指出相对应的生产阶段。
2. 某公司生产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 =2168-3Q TC =+8Q -3Q 2+2Q 3企业面临的是垄断性市场,试求短期利润极大化的产出价格和利润。
四、计量经济学部分(20分)1. 简要说明检验和克服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2. 证明:ILS 法也是一种工具变量方法。
武汉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考试科目:宏微观经济学 科目代码:548一、名词解释(30分)1.市场:指从事某一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 场所,也可以是 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任何一个商品都有一个市场,有多少个商品就有多少个市场。
譬如;这种市场可以使大米市场、自行车市场、袜子市场。
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是微观经济学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
在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被分为四个类型,它们是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2.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1)在经济学中,弹性被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
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
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
即: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弹性系数=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X f Y =,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YX X Y XX Y YE ⋅∆∆=∆∆= 式中,E 为弹性系数;△X 、△Y 分别为变量X 、Y 的变动量。
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
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收入弹性一般指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3)交叉弹性指需求或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3.利润:利润是企业收益与成本的差额,经济学中有专长利润和超额利润之分。
这两种利润来源不同,作用也有差异。
一般而论,企业以利润为目标,追逐利润的过程,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社会的资源配置,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一要素的收入,它由该要素的均衡所决定。
这一部分利润是企业的隐含成本,归于企业的成本,正常利润的存在促进企业家更好的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
超额利润实质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
在静态的完全竞争市场上,超额利润实不存在的。
但在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创新、风险和垄断因素,因而有可能产生超额利润。
4.成本、机会成本、成本函数(1)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简称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工资、付出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付出土地所得到的地租、付出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
这四部分构成成本。
因此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包括利润在内。
生产成本中所包括的利润称为正常利润,它是作为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而被包括在成本之内的。
只有超额利润才不包含在成本以内。
在分析成本时,可以把成本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总成本是生产某一特定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总额,它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是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也就是用产量除以总成本,就得出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边际成本是生产最后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
也就是说,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2)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
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
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
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3)成本函数是指一定产量与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
表示厂商的总成本与其产出率或总产量之间关系的函数。
它是由厂商的生产函数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所支付的价格决定的。
可以用公式把成本函数表示为:)(q F C =其中,q 代表产量;C 代表厂商在生产q 产量时所需要支付的最低总成本;F 表示产量q 和总成本C 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21n x x x f q Λ=,其中),,1(n i x i Λ=表示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因此,上面成本函数的公式又可以表示为:[]),,,(21n x x x f F C Λ=成本函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的技术水平,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同等条件下,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花费的生产要素越小,从而成本越低;(2)生产要素的价格。
要素价格越高,生产等量产出的成本越大;(3)厂商的行为。
厂商合理安排要素投入组合对成本起直接的影响。
在理性厂商的假设下,厂商会依照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数量。
以代数形式,生产的技术水平可以表示为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价格对成本的影响表示为等成本方程,而厂商的行为可以表示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或生产扩展曲线方程。
所以,成本函数由以下三个方程决定:),(K L f Q =FC K r L r C K L ++=KK L L r MP r MP = 由式(1)、式(3)求出),,(Q r r L L K L =和),,(Q r r K K K L =,代入式(2)可得 FC Q C C +=)(此即为成本函数。
5.IS 曲线、LM 曲线、菲利普斯曲线:(1)IS 曲线(IS curve )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它是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
它表示的是任一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
在两部门经济中,IS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 (r )=S (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位于IS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只有位于IS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 LM 曲线指货币市场上均衡状态时各种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轨迹。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L )与货币供给(M )相等时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3)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说明。
图菲利普斯曲线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
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
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
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