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

肉要煮得又酥又烂。

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

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

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

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

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

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A生日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

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

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

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

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

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B吃五豆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

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

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C做百日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

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

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

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

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

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

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

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D欢欢喜喜过腊八节中国人年年都要过“腊八节”,然而今年的“腊八”却有些特别——2009年1月3日,元旦假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腊八”不期而遇。

新年中多了几分旧俗的味道,令这个“节上加节”的假日格外增添了几分传统的喜庆。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E生子礼俗在人生礼仪中,生儿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陕西农村妇女怀孕叫“有喜”,生子叫“添喜”;关中一带把产妇叫“月婆”,把婴儿叫“月子娃”;陕南把产妇叫“月母子”。

产妇坐月子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

报喜:产妇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记住婴儿诞生的时辰,一两天之内,丈夫首先娘家报喜。

旧日报喜时生男生女还有区别,如在渭南地区,报喜时带一壶,上拴红绳为男,拴红绸为生女。

女婿临走时娘家用红布包几个圆形烙饼,象征“给婴儿带奶粮”。

三朝礼:婴儿出生第三天,娘家人去探望坐月子的女儿,关中一带多是带红糖、鸡蛋、点心等食品,表示对女儿的祝福和关心。

陕南汉中一带流行送“四喜礼”,包括婴儿的衣、袜、鞋、帽和一对鸡、2斤红糖、3对猪蹄、40个鸡蛋。

三朝礼始于唐代,所谓“三朝与儿落脐炙囱”,指婆婆接生婆要检视婴儿脐带剪痕,为婴儿洗澡换衣,所以陕南等地叫“洗三”。

华县一带娘家是第10天会同亲友看女儿,这时带的传统礼品是婴儿穿的衣服和100个讬讬馍。

陕南汉中一带,娘家在第7天要送“月月水”,即一斗米和一些鲜菜,当地民谚说“添喜进口。

增粮满斗”,“月母子吃了娘家粮,孩子不把舅舅忘”。

此外,还有做20天的习俗,亲朋好友纷纷探望产妇,带有给婴儿的衣料和给产妇的食品。

产妇一家必设酒宴招待。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父母抱着婴儿出门去“撞喜”。

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

碰到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到家里坐客。

3日后再备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

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礼仪更隆重,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

渭南一带娘家要送虎形馍,希望婴儿健康成长;宝鸡一带娘家要送“曲连馍”,就是大小不一,中间空在圆开蒸馍,祝愿婴儿长大后生活美满。

舅家送的曲连馍特别大,扶着婴儿从中间通过,祝愿婴儿平安过难关,顺利面长。

过去,还兴送长命富贵和项圈。

办满月,主人要招待制有的来宾,除了烟、菜、酒等还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皮影、看电影。

到了百日,行“百岁”礼。

产房禁忌:妇女分娩后,通常地产房门前挂一红布条,表示一月内忌讳生人入内。

特别是孕妇、寡妇、带孝的人,怕他们带来祥,使产妇断了奶水。

其次,忌讳带铜、铁金属器皿进入产房,忌讳把产房内的东西外借。

坐月子期间,产房忌阴、潮、冷、产妇忌吃生、冷食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