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媒介不会消亡
李霄
20126103
城环学院给排水2班在以数字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所谓新媒体广泛出现后,不少人认为纸质媒介前景不妙。
更有人预测:50年后纸质文献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
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文献了。
但是纸质媒介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在网络传播来势凶猛的当下和不断发展的未来,纸质媒介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自从东晋时期纸基本上取代了简牍到上个世纪后期新媒体的出现,纸质媒介一直是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质媒介早已超越了媒介最基本的传播功能,而是以其载体的特殊性建构着人的精神情操、审美情趣,影响着人的生存和生命,与人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读书人最喜欢自己的书斋,无论怎样布置,书是少不了的。
那一架架一柜柜的书,就是书斋主人的贴身伴侣,精神性命。
回到现在,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好多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
就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商贾们,也要辟出一个空间,里边摆上装帧精美价格昂贵的书。
为了阅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
书本固然可以传递知识,摆脱了现实功利目的的读书却不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出于习惯,看重读书这一行为本身蕴含的乐趣。
花前树下,湖边草地,都是读书的好场所。
这类读书、赏书的精神、喜好,已经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生活了,而是形成了习惯、品性,内化为人的生命。
即不光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生存。
而一旦某种行为方式形成了习惯、癖好,与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时,要改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新媒体固然发展很快,也有纸媒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但要想让读书人舍弃他视为性命的书,而从网络、从电子出版物中获取他在纸质媒体中得到的快乐,几乎是不可能的,起码是难上加难。
我们无法想象书斋里只有一台电脑、一摞光盘;更无法想象一个读书人一边喝茶、抽烟,一边操作着一台现代化的阅读器。
不是这种情形不可能出现,而是人难以改变他的审美兴趣、阅读习惯。
新媒体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又一次成功,是人的力量的体现,所以人们给予了它高度的评价。
新媒体有着自己的传播特征: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纸媒的诗性叙述方式,而采用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表述话语;网络页面常常充斥着简捷直观的图像信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实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局部信息传递为全息式取代;传受互动模式使批评失去了沉淀的时间,成了即时性话语。
但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这在今天已经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在新媒体的裹挟中,人变得懒惰、顺从、平庸、不思考,对自己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
人的灵性被传媒的魔掌遮蔽了。
与新媒体的全息性、传播迅速、储存量大、传受互动、科技含量高等特点相比较,纸质媒介确实缺乏一些现代化的优势。
然而,正是这种优势的缺乏,使它具备了新媒体所不具备的长处。
它是一种个人化行为,来自灵魂深处,所要揭示的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历史、现实、思想——一种颇具本质意义的深层的东西,以及对诗性生存的守护,并使自己和他人在揭示和守护中体验到生存的痛苦和快乐。
他置身的不是一方狭小的屏幕之前,而是历史、现实、
未来三维时空;所追求的不是即时性的喧嚣,而是恒久、孤独、厚重,并把这些提供给它的受众。
虽然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纸质媒介确实不太被大众所青睐。
但其实旧媒介并未消亡,而是在改变。
今天的报纸等纸质媒介还在以他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各种报纸、杂志、书籍正朝着多种类、多方面、多元化、低价格、高享受方向层出不穷的前进着。
在新媒介没有普及全宇宙的情况下,提出纸质媒介气数已尽,似乎太牵强了点。
何况就算新媒介以后更完善了,但还是会有人喜欢笔墨的香味的。
只要有人需要,纸质媒介就不会没有发展的空间,更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