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
23
归纳小结
❖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 就不能射向天际”。
.
10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
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
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
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
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 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明确: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 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 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
18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 人生感悟?
明确: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
苏轼
.
1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 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
2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
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
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
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
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
19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战 欢快
.
神态 自若
14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
15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 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4、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 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 词人运用了. 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16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 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 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 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 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 也改变不了我们。
.
21
临江仙 夜归临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 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 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
20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
4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
5
1、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
6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 馀生。
.
22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 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 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 大哲理。
------苏轼《答李端叔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
3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 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而他却能 以超人的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 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失之泰然”的大胸 襟,大气魄。
.
11
走进文本
❖ 1、找出景物描写: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
❖ 2、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
12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
13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哪些信息?
.
9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
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同行,余, 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
7
鉴赏词作 点拨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意象,理解象征义;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
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
或启迪的东西;
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
6、分析表达技巧。
.
8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 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思考:
小序交代
明确: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是说穿着 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 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 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 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
17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 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