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2014年考试科目之一:682景观设计学原理(包括生态学基础、综合自然地理,景观设计学理论与方法基础)Q:斑块-廊道-基质模式A: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基质内。
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Q: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A: 承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
承载力被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
Q:原始合作A: 原始合作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对方受益,但他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
例如非洲稀树草原上,羚羊、长颈鹿、狒狒等常混牧,每一种动物都为其他动物提供警报,每一种动物又可以脱离组合而独立生活。
Q:人工固氮对全球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A: 工业固氮的发明和以及氮肥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全球氮循环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BR><BR> ①污染水体: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流入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进而影响人体健康,还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死亡或灭绝,降低生物多样性,破坏自然景观<BR><BR> ②加速全球气温升高:土壤中的硝酸盐通过反硝化作用可产生一氧化二氮,这是一种温室气体,近年来其产生量呈上升趋势<BR><BR> ③臭氧层破坏:一氧化二氮可以破坏臭氧,造成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BR><BR> ④降低土壤质量: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酸化和肥力下降。
<BR><BR> ⑤污染空气,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可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空气污染,也可形成酸雨,危害环境。
Q:人类活动对全球硫循环和环境的影响A: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向大气中输入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不仅会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和动植物健康,而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形成酸雨。
Q:纬度地带性A: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纬度地带性是陆地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分布规律。
如北半球,从南往北依次是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极地荒漠。
Q:垂直地带性A: 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降水量一般是先逐渐增加,随后又趋减少。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生物群落和土壤地形从下而上逐渐发生变化,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呈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
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一高山灌丛.Q: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A: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带性。
Q:干湿度带性A: 由于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作用,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大陆内部依次更替,称为干湿度带性。
如我国温带地区,从东到西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Q:什么是温室效应A: 大气中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再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地表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量,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
这样使地表和大气下层的温度增高。
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也称温室效应。
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和氟利昂等。
温室气体的升高是由于化石能燃烧、植被破坏、工业活动和农田扩展所致。
Q:什么是水系A: 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Q:什么是流域A: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Q:什么是河流A: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的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就是河流。
Q: 环境的分类A: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一般可以按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
<BR><BR> 按环境的主体分类可分为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BR><BR> 按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R><BR> 按环境的范围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BR><BR> 1.宇宙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BR><BR> 2.地球环境:由大气圈内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又称全球环境,也称地理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系尤为密切。
其中生物圈中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BR><BR> 3. 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
不同地区,形成各个不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BR><BR> 4. 微环境:指区域环境中,由于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例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BR><BR> 5. 内环境: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Q:景观连接度(landscape connection)A: 是指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连续性程度(结构连接度),或指景观格局促进生态学过程在空间上扩展的能力(功能连接度)。
Q:群落交错区A: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往往会出现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Q:空间异质性A: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包括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Q:廊道的基本原理A: 1、连续性原理<BR><BR>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
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普遍承认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BR><BR> 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物种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
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
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
<BR><BR> 2、廊道的数目原理<BR><BR> 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BR><BR> 3、廊道构成原理<BR><BR> 廊道本身应由乡土植物所组成。
<BR><BR> 4、廊道宽度原理<BR><BR> 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
Q: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BR><BR>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成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光辐射,往下光照强度渐减,并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水生群落则是在水面以下不同深度成层排列。
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动物之所以分层,主要是由于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这也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BR><BR> ②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格局。
包括种群分布格局和群落的镶嵌性。
<BR><BR> ③群落的时间结构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
很多环境因素明显的受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的影响,群落结构表现出随时间而有明显变化的特征,称为群落的时间格局。
时间格局包括:一是由自然时间节律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上相应的周期变化;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演替过程。
Q: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 ①直接使用价值,是给予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的那些产品的价值。
<BR><BR>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和能源原料、药用植物动物和实验动物等。
<BR><BR> ②间接使用价值即生态功能。
<BR><BR> 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分解污染、净化大气、改善环境等作用。
<BR><BR> ③潜在价值。
<BR><BR> 即为后代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
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那么后代人就没有机会利用他们。
Q:我国的生态农业系统类型A: ①生物立体共生型<BR><BR> 将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组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粮-棉,粮-菜间作,稻-萍-鱼,林-鸭-鱼立体种养模式等。
<BR><BR>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BR><BR> 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规律,将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作为另一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各种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率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