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SB-007.6 第 1 页
2 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 R)计算SB-007.6 第 1 页
3 绕组附加损耗(P f)计算SB-007.6 第1页3.1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SB-007.6 第 1 页3.2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SB-007.6 第 2 页3.3 导线中涡流损耗系数(K w %)计算SB-007.6 第 2 页
3.3.1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 m)计算SB-007.6 第 2 页3.3.2 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 m)计算SB-007.6 第 3 页
SB-007.6 第3 页3.3.3 升压三绕组(或高-低-高双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
磁通密度(B m)计算
3.3.4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K w %)简便计算SB-007.6 第4 页3.4 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SB-007.6 第 4 页3.
4.1 连续式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SB-007.6 第4 页3.4.2 载流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SB-007.6 第5 页
SB-007.6 第5 页3.4.3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
(K C2 %)计算
3.4.4 载流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SB-007.6 第6 页
SB-007.6 第7 页3.4.5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双螺旋―交叉‖ 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
系数(K C2 %)计算
4引线损耗(P y)计算SB-007.6 第7 页5杂散损耗(P ZS)计算SB-007.6 第8 页5.1小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 Z S)计算SB-007.6 第8 页5.2中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 Z S)计算SB-007.6 第9 页5.3 特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 Z S)计算SB-007.6 第10 页
H K23—中、内绕组平均电抗高度(mm)。
式中:k 0 –系数; k 0 = 16×10– 4×π4 / (180ρk2) ; 75°C时:铜线:k 0 = 1.89;铝线:k 0 = 0.679;
m b –连续式绕组沿辐向并联根数;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见表6.1。
见阻抗计算SB1-007.5;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同公式( 6.14 ) 及公式( 6.15 )。
f —频率(Hz);
a —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裸导线厚度(mm);s —单根裸导
式中: ρ y —引线电阻系数( Ω〃mm 2 /m ), 铜引线(75℃) : ρ y= 0.02135 Ω〃mm 2 /m;
铝引线(75℃) : ρy = 0.0357 Ω〃mm 2 /m;
L y—引线的每相平均总长度( m ),可按表6.5估算;
S y —引线总截面积( mm 2 )。
对于630kVA及以下的小型变压器, 一般采用层式线圈结构,由于它的漏磁不大,故将杂散损耗一并在附加损耗中予以考虑,不再单独计算。
C xb—线圈至油箱长轴方向的距离(mm), 见图6.4;f—额定频率(Hz);
P —实际容量(kVA);
P r—额定容量(kVA)。
公式(6.12)计算的平均涡流损耗系数(%);如按公式(6.4)计算时,
其中纵向漏磁通密度用B m2 =√3B m代入, 则上式中K WZ %前不再乘3; P RZ —当三绕组变压器的“外—内”绕组运行时,其处于中间的非载流绕组,按载流计算的导线电阻损耗(W)。
7.2.2 半穿越状态的电阻损耗(P RB)计算
轴向分裂变压器的半穿越状态下,各绕组电阻损耗(P RB)分别按公式(6.1)计算。
7.3.2 分裂状态的电阻损耗(P RF)计算
轴向分裂变压器的分裂状态下,各绕组电阻损耗(P RF)分别按公式(6.1)计算。
ΣP WF—各绕组的横向漏磁的涡流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43)计算;ΣP yF —各绕组的引线损耗之和(W),分别按公式(6.25)计算;
P ZSF —杂散损耗(W), 按公式(6.26)或公式(6.31)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