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类别:
上课时间:年月至年月
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我也衷心感谢评委会肯定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疟疾疗效的贡献。

1930年12月30日,我出生于宁波。

直到今天,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我,依然不改自己的宁波口音。

1948年,我进入了宁波效实中学。

这一年,我18岁。

这是一所高中。

毕竟那是解放前,一个女孩子能读到高中,也真是不容易了呢。

作为家里五个兄弟姐妹里唯一的女孩,我一直学习都还不错,但是也不算特别好。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的苹就是指蒿类植物。

是不是真的冥冥中有什么呢。

1969年,39岁的我接到命令,以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进入课题组之后,上级分配给我两个任务,一、寻找新药。

二、在中药常山碱上做文章,想办法去掉常山碱的毒性,解决服后呕吐的问题。

之前的课题组的研发并未取得有效进展,也使得我在进入课题组后,重新思索。

我首先做的是走访老中医,并整理古代医学典籍,最终获得了640方中药抗疟单验方。

在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时,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对抗疟效果有限。

实验几乎陷入停滞,为何历代名医称道的好药,今天却无明显疗效为解决心中疑惑,我开始重读一本本中医古籍。

我就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我在《肘后备急方》看到有这么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从这里面我就得到灵感。

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于是将实验对象锁定在青蒿上,但多次实验下来,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我觉得,问题可能出现在“水煎”法,高温有可能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随后,我采取了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
来提取青蒿的实验。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买几个大缸,先将青蒿洗干净,然后泡一段时间,再将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事实也证明只有新鲜的叶子里含有抗疟活性成分。

1971年10月4日,这是一个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无数次失败后的成功,让我领导的课题组所有成员都非常兴奋,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我带着青蒿素来到海南的疟区,并在海南昌江人民医院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

当年包括我在内,也有其他人在海南疟区做抗疟临床试验,但只有青蒿素的抗疟效果最佳。

当年8月至10月期间,我利用青蒿素在昌江地区对当地外来人口治疗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疟1例,疗效明显,其中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为19小时6分。

我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那些弥足珍贵的日
子里,我对中草药的好奇心转换成强烈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所安排我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那两年半的时间里。

在中国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医药科学的双重装备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成功在青蒿里面发现并提取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

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新的灵感和想法。

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

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
他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

如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我深受鼓舞和荣耀。

为此,我也真诚地感谢我的中国同事在发现和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方面的巨大贡献。

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

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定,而且十倍有效。

更重要的是,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

在分子中引入氢氧自由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我的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的疾病。

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

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

中国临床研究还发现,砒霜,这一许多源远流长的中药的成分,对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

三氧化二砷如今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对治疗失忆颇有效果的石杉碱甲,也是由中药千层塔提取,如今正在欧美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测试。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通常,医生诊断病人症状,并对症下药。

症状和处方的丰富关联,推动着中国医学几千年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国医学。

中医的一项核心准则是通过活血以缓解瘀血,而这一准则在西方医学也得到应用。

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也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

还有许多的其他的证据支持中医活血的临床疗效。

最近的研究也开始展示中医疗效的分子机制。

例如,一项新近的报告显示,从丹参根提取的丹酚酸b,结合以运动增加剪切,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的机制。

这里举的例子只不过是中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

我的梦想是中国医药帮助我们征服全世界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提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