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

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

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

"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

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

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

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

,"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

"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

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

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

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

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的贡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

资本主义仿佛魔术般地把无尽的财富从地下召唤出来,它在一百多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世世代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根本矛盾不可克服并日益扩大,使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日益社会化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有限性和暂时性。

马克思不
仅用历史尺度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运用价值尺度对这个"世界历史"形成的野蛮的、血淋淋的一面进行了愤怒的揭露,体现出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态度。

2.特殊性和普遍性互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唯物史观不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是由普遍性的规律所支配,而且承认这种普遍规律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主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的。

历史辩证法的使命就在于从历史的特殊性中探索出历史的普遍性,又以这种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正是马克思把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考察"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结果。

其一,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阐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

马克思充分论证了人类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是"世界历史"的开端,标志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

其二,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世界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析。

历史普遍性并不能脱离特殊性。

历史普遍性的日益扩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正如它曾经导致资
本主义一样,由于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结合起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让人折服。

3.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他对"世界历史"的规律、本质以及形成过程都都以"批判"为基础。

首先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充满矛盾曲折发展的历史。

资产阶级在建立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生产、消费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扩展到世界各地,生产的无限膨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作为代价,人的普遍发展以劳动阶级的片面发展为代价,社会的前进运动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后发展民族的贫困为代价。

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文明世界化的历史。

其实质上是按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也是建构性的。

通过"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他在否定资产阶级作为全人类利益代表的同时找到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在戳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远合理的神话的同时揭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要求;他在抨击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和狭隘性的同时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一些结论性
的意见和具体观点,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新思考方法,即不但要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虑,也要从本国实际国情考虑。

1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问题。

一个国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

尤其是这个国家加入世界体系以来,由于它与世界的关系已由原来的游离关系转化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而不能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简单地看做是这一国家社会发展的外因。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内外因的界限与关系只有相对的意义,不可作绝对化的理解。

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情",同样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进行。

2.对准确认知社会发展道路的选取有利。

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主要涉及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

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发展源自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由于各种联系的普遍加强,这种矛盾运动已经不完全具有"民族性",而是更加具有"世界性",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呈现一种"胶着"状态。

因此,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不仅是由本民族、本国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所决定的。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相互作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了这个时代每一民族的国际历史环境,并造成不同民族的特殊发展道路。

所以,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考察社会矛盾运动,这是我们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时必须重视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闫国疆. 虚拟的原像: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
——兼论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J]. 人文杂志, 2018, No.267(07):15-18.
[2]肖安鹿, 田春晖.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 v.41;No.256(04):105-109. [3]任洁. 十月革命的遗产——再述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5).
[4]潘凯南, 徐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创新[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 11(06):44-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