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定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中积聚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
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
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
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
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
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
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
4.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5.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亦可见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容易发生,尤其是治疗后免疫低下的患者。
6.肾功能损害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7.高黏滞综合征可发生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
8.淀粉样变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初始诊断检查所有患者的初始诊断检查应包括病史、体检以及以下基线血液和生化检查,以便区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M:完整的血细胞计数(CBC)(带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血清电解质、血钙、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
BUN和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减退,而LDH水平有助于评估肿瘤细胞负荷。
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肿块情况,现在被认为是评估肿瘤负荷的标准指标。
大部分患者存在血清蛋白,伴或不伴相关尿蛋白。
为评估骨髓浆细胞浸润情况,建议行骨髓穿刺检查或活检以定量和/或定性了解骨髓浆细胞异常情况。
为评估溶骨性病变情况,建议行全面的骨骼影像学检查。
诊断分类初步将患者分为冒烟型(无症状)骨髓瘤或活动性(有症状)骨髓瘤。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商定的冒烟型(无症状性)患者标准包括低浓度M蛋白(≥30g/L)和/或骨髓浆细胞浸润≥10%;但并无无贫血、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或骨病变。
冒烟型(无症状性)骨髓瘤冒烟型(无症状性)骨髓瘤为无症状及无器官或组织受损的病程阶段。
Durie-SalmonI期骨髓瘤患者伴低M蛋白、无明显贫血、高钙血症及骨疾病,应属此类。
无症状性冒烟型MM患者在未治疗情况下常呈慢性病程持续很多年。
有症状骨髓瘤血/尿M蛋白:无血、尿M蛋白量的限制,大多数病例IgG>30g/L或IgA>25g/L或24h尿轻链>1g,但有些有症状MM患者低于此水平✓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或者浆细胞瘤:单克隆浆细胞通常>10%,但未设定最低阈值,因为约5%有症状MM患者骨髓浆细胞<10%,但诊断不分泌型骨髓瘤时需要浆细胞≥10%,单克隆浆细胞需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κ或λ轻链限制性表达✓出现骨髓瘤相关器官或者组织损害(CRAB):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溶骨损害✓有症状MM最重要的标准是确定终末器官的损害,包括:贫血、高钙血症、溶骨损害、肾功能不全、高黏血症、淀粉样变性或者反复感染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血清M蛋白达到骨髓瘤水平(>30g/L),和(或)✓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10%✓无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和组织损害(CRAB)或骨髓瘤相关症状鉴别诊断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存在原发病:如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浆细胞≤0.30且无形态异常✓免疫表型:反应性浆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9+,而MM为CD38+CD56+CD19-✓M蛋白鉴定: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细胞化学染色:浆细胞酸性磷酸酶以及5’核苷酸酶反应多为阴性或弱阳性,MM患者均为阳性✓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阴性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血中IgM型免疫球蛋白呈单克隆性增高,同时其他免疫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受抑制✓影像学:X线摄片较少见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极为罕见✓浆细胞形态:骨髓中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多见。
淋巴结、肝、脾活检提示是弥漫性分化好的或浆样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免疫表型:多为IgM+,IgD-,CD19+,CD20+,CD22+,CD5-,CD10-及CD23-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的诊断要点✓骨痛以静止及夜间明显✓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升高✓多伴有成骨表现,在溶骨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骨髓涂片或活检可见成堆癌细胞✓多数患者可查见原发灶,但部分患者可找不到原发灶系统性AL淀粉样变性的诊断要点✓存在淀粉样蛋白相关的系统性症状:如肾、肝、心、胃肠道或外周神经受累时引起✓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如脂肪抽取物、骨髓或器官活检等✓确定淀粉样蛋白为轻链相关性蛋白的证据:可通过质谱法蛋白分析或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查等方法证实,但免疫组化法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可靠✓存在单克隆浆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证据:血尿M蛋白、异常游离轻链比或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髓外)的诊断要点✓活检证实为单个部位的单克隆性浆细胞瘤,X线、MRI和/或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检查证实除原发灶外无阳性结果,血清和/或尿M蛋白水平较低✓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或骨活检浆细胞数正常,标本经流式细胞术或PCR检测无克隆性增生证据✓无骨髓瘤相关性脏器功能损害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常发生于HIV阳性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的免疫缺陷患者✓发病部位多局限于口腔等结外器官,病情进展迅速✓形态学与免疫表型与MM相似:•形态上表现明显的浆细胞样特征,核分裂相易见•免疫表型多表达CD38、CD138、VS38c和MUM1,不表达或弱表达CD45、CD20和PAX5,但Ki67指数常较高(>90%)✓多伴EB病毒阳性,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但很少表达LMP1✓存在克隆性IgH基因重排✓除部分可能由浆细胞瘤转化而来病例,一般不存在M蛋白,无骨破坏的影像学证据HHV8阳性浆母细胞性淋巴瘤(HHV8PL)✓常由HHV8相关的多中心Castleman病进展而来,易侵犯淋巴结和脾,所有病例HHV8阳性✓临床表现为免疫缺陷、淋巴结肿大和脾大,常伴有Kaposi肉瘤✓形态学表现为小片融合的HHV8潜伏期核抗原(LANA-1)阳性的浆母细胞膨胀性生长,完全破坏淋巴结和脾脏结构✓免疫表型:核染色LANA-1阳性并限制性强表达λ轻链cIgM,CD20+/-、CD79a-、CD138-、CD38-/+、CD27-、EBER-;而滤泡间浆细胞cIgM阴性,cIgA阳性,表达多种轻链型,LANA-1阴性✓无IGV基因突变骨病的支持治疗✓使用口服或静脉双膦酸盐:包括氯屈膦酸、唑来膦酸或帕米膦酸二钠。
应用于所有活动性MM的患者。
静脉制剂使用时严格掌握输注速度。
✓有长骨病理性骨折、脊柱骨折压迫脊髓或脊柱不稳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低剂量放疗(10~30Gy)可以作为姑息治疗,用于不能控制的疼痛、即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或即将发生的脊髓压迫;在干细胞采集前,避免全身放疗高钙血症的支持治疗✓水化、利尿:如患者尿量正常,日补液2000~3000mL;保持尿量>1500mL/d✓使用双膦酸盐✓糖皮质激素和(或)降钙素肾功能不全的支持治疗✓水化、利尿,以避免肾功能不全;减少尿酸形成和促进尿酸排泄✓有肾功能衰竭者,应积极透析✓避免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静脉造影剂✓并非是移植的禁忌证✓血浆置换疗效有限✓长期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需监控肾功能其他的支持治疗✓贫血: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感染:如发生反复感染,或危及生命可考虑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如果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应考虑预防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疱疹和真菌感染如果有条件,可以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
✓凝血/血栓:建议以沙利度胺或雷利度胺为基础的方案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高黏滞血症:血浆置换可作为症状性高黏血征患者的辅助治疗总结MM的治疗要遵循治疗原则,对于无症状骨髓瘤或Durie-Salmon分期Ⅰ期的患者不建议化疗(除非进行临床试验),至少每3个月复查相关指标,直至出现症状后再治疗对于有症状的MM患者应积极治疗,包括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和移植等在有症状MM患者的治疗中,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在不同的阶段都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为患者提供临床获益硼替佐米治疗能克服不良预后因素对MM的影响多发性骨髓瘤又称细胞骨髓瘤,以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伴有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以及广泛溶骨性病变和(或)骨质疏松为特征的肿瘤,好发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MM病变好发于含有红骨髓骨的部位,以肋骨、颅骨、盆骨、股骨、锁骨、肩胛骨、椎骨等不规则骨为好发部位,以脊柱、肋骨、颅骨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四肢管状骨。
在被累的骨质中,X线平片及CT表现为普遍性骨质疏松。
虫蚀状、穿凿形、或多发囊状的骨破坏。
鉴别诊断:1)老年性骨质疏松,骨皮质完整和无骨小梁缺损区,颅骨无异常改变。
2)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青少年多见,全身骨密度减少,骨膜下、皮质内及软骨下骨吸收。
化验检查血钙、尿钙升高,血磷降低。
3)转移性骨瘤,有原发肿瘤病史,骨呈溶骨性破坏、破坏区边界不清。
脊柱首先侵犯椎体向后累及椎弓根。
常形成软组织块。
4)骨结核,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周围软组织肿胀,软组织内形成钙化及死骨。
5)其他,需要与硬化性转移瘤、Paget病、石骨症等鉴别。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数起病隐匿,症状轻重不一,虽然其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但典型和特征性表现率不高,因此临床可疑或确诊骨髓瘤,x线未发现时必须行CT检查,因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为横断成像,能发现较小的不典型病灶,可作为X线平片的补充l6l’具备条件的医院可行MRI检查。
同时结合临床、影像、实验室及病理资料提高诊断符合率。
MM诊断的重要依据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增高占93;骨髓浆细胞增高占96;骨质疏松占67。
典型病例根据诊断标准,易明确诊断。
本组例1、2符合诊断标准,只是非专科医生没有认识到,延误了诊断。
例3IgE型发病率很低,骨髓浆细胞高,但不够诊断标准;体表肿物活检提示浆细胞瘤。
例4、5外院骨髓涂片多次未见异常,入院后在CT定位下于病灶部位骨髓穿刺活检见大量的幼稚细胞,但不能确定来源,最终依赖免疫分型,使诊断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