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蚕病防治

蚕病防治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养蚕过程中,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包括血液型、中肠型脓病、病毒型软化病)、细菌性疾病、真菌病、中毒症等。

一、病毒病
病毒病是生产是最常见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三种。

1、血液型脓病的诊断本病自感染至发病的潜伏期,小蚕期一般经过了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

血液型脓病特有的典型症状是:体色乳白、体躯肿胀、常在蚕匾边缘狂躁爬行、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液。

2、中肠型脓病的诊断本病是一种慢性病,潜伏期较长,蚁蚕感染的,要到二、三龄发病,三、四龄感染的,要到四、五龄甚至上蔟前才发病。

中肠型液病蚕,个体发育迟缓、喜潜伏于蚕座蚕沙中、吐液、排白色稀粪或粘液、胸部透明呈空头症状。

3、病毒性软化病的诊断本病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后很快死去。

观察病蚕外观症状,亦有空头、下痢等症状,但病蚕整个肠腔没有桑叶、空头症状更明显。

4、病毒病防治对策
①严格消毒,杜绝病源,防止污染。

养蚕前,必须对蚕室、贮桑室、蚕具及蚕室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用含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
液或漂白粉液消毒,都能收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养蚕期间,经常用0.3%-0.5%有效氯次氯酸钠液或用0.5%-1%新鲜石灰水对蚕室贮桑室及周围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养蚕结束后,对蚕室蚕具要进行消洗消毒,并加强对蚕沙、蔟具的管理。

②隔离弱小蚕,选除病蚕,防止蚕座传染。

凡发育迟的弱小蚕,应采用分批提青的措施与健康蚕分开饲养。

一旦发现病蚕,必须及时选除,以防蚕座重复感染。

③添食药物,防病抗病。

在2-4龄起蚕及5龄蚕期添食蚕病清,对病毒病有一定辅助疗效,能抑制和延缓发病。

④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让蚕儿吃饱,防止高温闷热对蚕儿的不良影响,使蚕儿发育齐一健壮,以提高蚕儿的抗病力。

二、细菌病
本病夏秋蚕期发生较多,常见的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和细菌性胃肠病三种。

1、细菌性败血病
蚕儿发病后停止食桑、体躯挺伸、静伏蚕座、胸部膨大、排软粪、死后尸体腐烂流出污水。

预防此病,从三龄开始,3-4天添食一次蚕病清(蚕病清一小包、加水0.5公斤、溶解后喷桑叶5公斤、晾干后喂蚕);发病后,连续添食三次蚕病清,基本可控制该病蔓延。

2、细菌性中毒病
蚕儿食下带有细菌分泌的毒素的桑叶而发病。

毒素量大时,发病急,几小时内即停止食桑,胸部膨大、前半身昂起、吐肠液、发生抽筋状的抖动,进而腹脚失去抓着力而死亡;食下毒素少时,经2-3天才表现停止食桑和爬动,继而死亡。

养蚕期间,桑园附近不能用细菌性农药治虫;如桑叶被污染,可用含0.3%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渍解毒,清洗晾干后喂蚕。

3、细菌性胃肠病
本病与病毒性软化病相似,亦出现起缩、空头、下痢症状,但一般只要及时选除病蚕,改善饲养条件,就不会蔓延发展。

蚕期注意合理贮藏桑叶、避免湿叶过久过厚堆放而造成细菌在叶面上滋生;此外,添食蚕病清对本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三、真菌病
家蚕真菌病是由于蚕儿被真菌寄生所致,发病死亡后,其尸体变得僵硬而干瘪,故又称为僵病。

蚕体感染真菌后,经3-6天即死亡。

发病初期,食桑减少、举动呆滞,以后蚕体上出现油渍状、针尖大小的病斑,刚死的病蚕身体变软失去弹性,不久尸体逐渐变硬。

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使用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期勤除沙、勤撒吸湿材料,保持蚕座干燥。

四、蝇蛆病
本病是蝇蛆产卵在蚕皮肤上,孵化成蛆后钻进蚕体寄生而致病,以夏秋蚕为害比较严重。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被寄生部位出现了不规则黑色病斑,并在有病斑的环节上发生肿胀扭曲。

用“灭蚕蝇”稀释液给蚕儿添食或喷蚕体,均能有效控制蝇蛆病的为害(添食用500倍液,一支兑水0.5公斤;喷蚕体用300倍液,一支兑水0.3公斤)。

五、壁虱病
本病是螨类寄生在家蚕身上,吸取血液并注入毒素而引起蚕中毒死亡的一种急性蚕病。

小蚕期发生多,大蚕期发生较少;春蚕发生多,秋蚕期发生少。

蚕儿被壁虱寄生后,立即停止食桑、吐液、头部突出、胸部膨大并左右摆动、排粪困难、病蚕皮肤上常有许多粗糙黑斑、尸体一般不腐烂。

养蚕前一个月用1200倍敌敌畏乳剂喷洒蚕室、蚕具,杀灭壁虱;饲养中发现壁虱病时,要马上更换蚕室、蚕具,对发生本病的蚕室用硫磺薰烟2小时,蚕座蚕体用灭蚕蝇乳剂300倍稀释液喷洒驱虱。

六、农药中毒
因农药种类不同,分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如敌百虫、敌敌畏、治螟灵等)、有机氯农药中毒(如氯丹等)、有机氮农药中毒(如杀虫眯、杀虫双等)。

发现蚕儿停止食桑、乱爬、胸部膨大、吐液、颤抖、身体缩短,并迅速死亡的,一般为农药中毒所致。

桑园治虫要正确掌握各种不同农药的残效期,并采样叶试喂;防
止桑园附近农作物喷药时污染桑叶,发现中毒蚕儿,应及时撒焦糠加网除沙,并且清水浸洗、待复苏后添食硫酸阿托品进行解毒(每支针剂或每粒片剂加水0.5斤喷叶)。

七、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蚕作安全,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1、蚕前消毒
蚕前消毒务求全面、彻底。

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洗(蚕室、贮桑室、蚕具要全面清洗);刮(蚕具及蚕室地面的污物要刮净,若蚕架蚕匾上粘附有尸斑,可先用草木灰或1%老碱水浸泡洗刷、再用清水洗涤);晒(洗净的蚕具要曝晒);刷(清洗后的蚕室用石灰浆粉刷一次);消(一般用漂白粉液、次氯酸钠稀释液、毒消散进行三次消毒;对存放过棉花的蚕室蚕具,需在养蚕前一个月敌敌畏1200倍液喷洒一次;药剂消毒应在养蚕前7-10天完成)。

零星蚕具(如线网、蚕筷等),放在锅内煮沸半小时,晒干后使用。

2、蚕期消毒
养蚕过程中,周围环境的病原物可以通过桑叶、人为操作及蚕座传染扩散,因此必须做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

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病蚕;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座传染;建立经常性的防病卫生制度。

要求做到:切桑、给桑前和除沙后要洗手;贮桑室与小蚕室要换鞋入室;除沙后的蚕网、薄膜等要经常进行日光消毒;除沙后地面要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或石灰水消
毒;蚁蚕或各龄蚕体消毒;禁止湿叶喂蚕;病死蚕应投入石灰缸中,防止病源扩散。

3、蚕期后消毒
蚕期后消毒即“回山消毒”。

回山消毒要求做好蚕室、蚕具、蔟室、蔟具的清洗消毒工作外,病死蚕要立即烧毁或深埋,废蔟要及时烧掉,蚕沙要集中制成堆肥,发病严重的农户,对防止病源扩散。

多次养蚕的蚕区,能否做好回山消毒工作,对下期蚕茧丰收关系很大。

4、做好桑园治虫工作,防止互相感染
桑园虫害是家蚕病害的传染源之一。

桑园害虫如桑毛虫、野蚕、桑螟等均能患病毒病、僵病、细菌病,可以传染给家蚕。

因此,防治桑园害虫,不仅是夺取桑叶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也是预防蚕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附:常用消毒药剂配制及使用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