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打造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发表时间:2013-05-29T17:45:36.4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作者:吴光旭[导读] 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端午节、“九·一八”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吴光旭浙江省瑞安市滨江中学325200有效教学的研究表明,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乎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

因此,这次课改中教师必须有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一、明确课标,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教学有效性的着眼点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其本身存在的价值。

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

因此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因此,将三维目标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二、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但我们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我们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首先,要理清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

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第三,对教学要采取“弹性设计”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的理念,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

因此,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

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

有位教师在教授“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

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了这几位同学。

他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并索性打破原先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

探究过程一直延续到下课。

显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生会联系法国大革命,但他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

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时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谈谈从影视中获得的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我设计了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到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解说人共四位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秦两国不同的度、货币和文字。

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的意义。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四、调控课堂,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着重点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为此,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

教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要及时进行捕捉与筛选,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及时调控课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1. 备课:由“预设”走向“生成”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做到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

过去,我们备课过多的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课堂的环节一环紧扣一节,显得非常严密。

而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

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

同时要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要空间,并预设应对方案,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当务之急,我们要把课前的准备做得充分些、再充分些!真正做到了,我们就朝有效教学迈进了一步。

否则有效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2.教学:由“执行”走向“生成”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生命状态的学习是生成的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

如在学习“来自海上的挑战”时,学生产生了分歧:“乾隆皇帝该不该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于是我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正反方两组,各推举五名代表参与辩论。

其程序是:各方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

最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

像这样的讨论题目有很多,如:“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开辟新航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辩论时思维活跃,观点鲜明,气氛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意犹未尽、言犹未了。

通过讨论,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明辨了是非、求得了共识,同时也开启了思维,提高了学生探究与思考的能力。

五、巧用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发展点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课标指出:“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学校、社区或当地)的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由“生成”到“发展”,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

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布置学生探究自己的家族史,让学生作家史介绍;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端午节、“九·一八”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