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73/78防污公约)1991年修正案(1)《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1991年修正案(1)--------------------------------------------------------------------------------简介:为了执行1973年防污公约,1978年2月6日至17日在伦敦召开了油船安全和防止污染(TSPP)联席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4/78SOLAS),以及“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MARPOL73/78),后者简称为“73/78防污公约”。
议定书或73/78防污公约已于1983年10月2日生效。
事实上,只有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与议定书同时生效。
附则Ⅱ(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于1987年4月6日生效;附则Ⅴ(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于1988年12月31日生效;附则Ⅲ(防止海运包装或集装箱、可移动罐柜或公路和铁路槽罐车装运有害物质污染规则)于1992年7月1日生效;附则Ⅳ(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尚未生效。
73/78防污公约的1991年综合版本包括经1984年至1991年的全部修正案。
本部分包括公约的所有条款和统一解释的最新文本、两个议定书和五个附则。
所包含的修正案虽然都已通过,但有的尚未生效,如1990年3月通过的检验和证书的统一制度。
由于1978年议定书吸收了1973年公约的内容,两者可看成是一个文件,即73/78防污公约。
凡加入1978年议定书的国家自然地应遵守1973年防污公约而不必另行签字。
截止1991年12月31日参加该公约的有乌拉圭、秘鲁……等70个国家(见附录)。
我国于1983年7月1日加入,但声明“不受公约附则Ⅲ、Ⅳ、Ⅴ的约束”。
因此,该公约及附则Ⅰ已从1983年10月2日起对我国生效,附则Ⅱ从1987年4月6日起对我国生效。
我国于1988年11月21日加入附则Ⅴ,该附则从1989年2月21日起对我国生效。
附则Ⅲ和附则Ⅳ也将由任选而变为法定的,并将通过默认接受程序生效,因此,也必须作好实施的准备。
附录(按交存文件日期顺次排列)缔约国交存文件日期生效日期----------------------------------------------------------------------乌拉圭1979.4.301983.10.2秘鲁1980.4.251983.10.2英国1980.5.22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Ⅲ和Ⅴ)1986.5.27—瑞典1980.6.91983.10.2挪威1980.7.151983.10.2(除附则Ⅳ外)美国1980.8.12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Ⅴ)1987.12.30_突尼斯1980.10.101983.10.2利比里亚1980.10.28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南斯拉夫1980.10.311983.10.2丹麦1980.11.271983.10.2哥伦比亚1981.7.271983.10.2法国1981.9.251983.10.2德国1982.1.211983.10.2希腊1982.9.231983.10.2意大利1982.10.11983.10.2加篷1983.4.261983.10.2巴哈马1983.6.7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日本1983.6.91983.10.2荷兰1983.6.30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Ⅲ和Ⅴ)1988.4.19_中国1983.7.1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Ⅴ)1988.11.12_黎巴嫩1983.7.181983.10.2以色列1983.8.31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芬兰1983.9.201983.10.2圣文生特和格林纳达1983.10.281984.1.28苏联1983.11.31984.2.3(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Ⅲ、Ⅳ、Ⅴ)1987.8.14_比利时1984.3.61984.6.6(除附则Ⅲ、Ⅳ、Ⅴ外)阿曼1984.3.131984.6.13捷克斯洛伐步1984.7.21984.10.2西班牙1984.7.61984.10.6(除附则Ⅲ、Ⅳ、Ⅴ外)韩国1984.7.231984.10.23(除附则Ⅲ、Ⅳ、Ⅴ外)南非1984.11.281985.2.28(除附则Ⅲ、Ⅳ、Ⅴ外)保加利亚1984.12.121985.3.12(除附则Ⅲ、Ⅳ、Ⅴ外)匈牙利1985.1.141985.4.14巴拿马1985.2.201985.5.20朝鲜1985.5.11985.8.1冰岛1985.6.251985.9.25(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Ⅲ和Ⅴ)1989.6.30_图瓦鲁1985.8.221985.11.22波兰1986.4.11986.7.1埃及1986.8.71986.11.7印度1986.9.241986.12.24(除附则Ⅲ、Ⅳ、Ⅴ外)印尼1986.10.211987.1.21(除附则Ⅲ、Ⅳ、Ⅴ外)文莱达鲁萨兰1986.10.231987.1.23(除附则Ⅲ、Ⅳ、Ⅴ外)象牙海洋1987.10.51988.1.5澳大利亚1987.10.141988.1.14(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Ⅴ)1990.8.14_葡萄牙1987.10.221988.1.22瑞士1987.12.151988.3.15(除附则Ⅲ、Ⅳ、Ⅴ外)(加入附则Ⅲ和Ⅴ)1990.4.30_安提瓜和巴布达1988.1.291988.4.29巴西1988.1.291988.4.29(除附则Ⅲ、Ⅳ、Ⅴ外)马绍尔群岛1988.4.261988.7.26缅甸1988.5.41988.8.4(除附则Ⅲ、Ⅳ、Ⅴ外)奥地利1988.5.271988.8.27苏里南1988.11.141989.2.4叙利亚1988.11.91989.2.9(除附则Ⅲ、Ⅳ、Ⅴ外)阿尔及利亚1989.1.311989.5.1瓦努阿图1989.4.131989.7.13(除附则Ⅲ、Ⅳ、Ⅴ外)塞浦路斯1989.6.221989.9.22(除附则Ⅲ、Ⅳ、Ⅴ外)多哥1990.2.91990.5.9吉菩提1990.3.11990.6.1(除附则Ⅲ、Ⅳ、Ⅴ外)厄瓜多尔1990.5.181990.8.18土耳其1990.10.101991.1.10(除附则Ⅲ、Ⅳ、Ⅴ外)新加坡1990.11.11991.2.1(除附则Ⅲ、Ⅳ、Ⅴ外)塞舌尔群岛1990.11.281991.2.28(除附则Ⅲ、Ⅳ、Ⅴ外)卢森堡1991.2.141991.5.14牙买加1991.3.131991.6.13越南1991.5.291991.8.29(除附则Ⅲ、Ⅳ、Ⅴ外)加纳1991.6.31991.9.3(除附则Ⅲ、Ⅳ、Ⅴ外)马尔他1991.6.211991.9.21(除附则Ⅲ、Ⅳ、Ⅴ外)冈比亚1991.11.11992.2.1立陶宛1991.12.41992.3.4(除附则Ⅲ、Ⅳ、Ⅴ外)爱沙尼亚1991.12.161992.3.16(除附则Ⅲ、Ⅳ、Ⅴ外)主要内容:议定书主要对1973年防污公约的附则Ⅰ作了补充要求:1.要求2万载重吨及以上的新原油油船应设置专用压载舱的保护位置(ProtectionLo-cationoftheSegregatedBallastTanks)(原公约要求7万吨及以上油船),以及原油洗舱(COW)和隋性气体系统(IGS);2.要求3万载重吨及以上的新成品油船设置专用压载舱及保护位置(SBT/PL)和IGS;3.现有的4万至7万载重吨的原油油船要求在议定书实施日起备有SBT或COW,但在4年内(即1987年10月2日之前)可用清洁压载舱(CBT)临时代替上述要求;4.7万载重吨及以上的现有原油油船则在2年内(即1985年10月2日前)可用CBT代替SBT或COW的要求;5.4万载重吨及以上的现有成品油船要求设置SBT或CBT。
对排放的布置也作了修改,增加了改进扫舱系统的规则。
对于行驶在具有接收设施的港口间进行特定贸易的油船可免除上述设备要求。
议定书还补充了严格的检验和发证的规定。
凡是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和400总吨及以上的其他船舶必须按要求进行检验,并取得《国际防止油污染证书》(IOPP证书)。
议定书Ⅰ“关于涉及有害物质事故报告的规定”共五条,详细规定了船舶排放有害物质的事故报告的时间、内容、方法等。
议定书Ⅱ“仲裁”共十条,规定了调解纠纷的仲裁庭和审理、仲裁程序,仲裁庭的裁决书为终局裁决。
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保留了1954年油污公约的1969年修正案所规定的油类排放标准,未作重大改变。
但对新油船在压载航行途中允许排放的总油量从所载货油总量的1/15000减少到1/30000,并规定在排放时排油监控装置和污油舱装置正在运转。
这些标准对持久性油(黑油)和非特久性油(白油)同样适用。
对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和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机舱舱底污水(不包括货油泵舱舱底污水)的排放要求规定如下:(1)船舶在航行途中;(2)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上;(3)含油水的含油量小于100ppm;(4)排油监控装置,油水分离装置、滤油装置或其他装置正在运转。
附则Ⅰ规定了“特殊区域”,即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红海和海湾地区(波斯湾和阿曼湾)。
在特殊区域内完全禁止任意排放石油或含油混合物。
在特殊区域内,禁止任何油船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排放油类或含油混合物。
必须将其保存在船上,排入港口接收设施。
对400总吨以下的非油船的含油水浓度不得超过15ppm,或当船舶正在航行中,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上,废液含油量小于100ppm才允许排放。
所有载油船舶要求能采取“顶部上装法”(Loadontop)将污油保留在船上或排放到岸上接收设施。
因此,船舶必须装备排油监测和控制系统,油水分离和过滤系统,污油水舱(sloptanks)、油泥舱(sludgetanks)、专用管线和泵送安排。
1975年12月31日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新油船,其载重吨达到或超过70000吨的,必须设置专用压载舱(segregatedballasttanks),并能提供足够的操纵吃水而不需要在货油舱内装载压载水。
其次,新油船应符合分舱和破损稳性的要求,使其能在任何装载条件下由于碰撞或触礁造成破损时仍能保持稳性。
附则Ⅰ还包括油类名单、国际防止油污证书的格式和油类记录簿格式三个附录。
附则Ⅱ(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详细规定了为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的排放标准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