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最新资料推荐------------------------------------------------------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首先定义幸福感(Happiness) , 本文中所讨论的幸福感是研究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满意程度,是主观心理对于客观外在条件的反应。

1.公式首先提出本文将论证的幸福感公式即:H=F(W,D,P,K,G) 其简单近似形式为 H=WD/PK 即简单幸福感指数=(财富总量能力) /(人口认知水平)其中 H: Happiness 幸福感指数;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

并且设定 H 大于忍耐临界值 S 时,主体行为趋向于保持并发展现有状况,反之则趋向于改变现有状况,剧烈程度均与H和S的差成正比。

2.变量解释2 .1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这里所说的财富总量并不仅仅指物质财富,而是包括了精神财富在内的财富总和,公式中的 W 指研究的系统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价值总和,,其中物质财富占主要地位。

P 即所研究系统内占有财富的个体数。

将 W/P 为对象进行考虑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人均财富占有量,幸福感与人均财富占有量为正相关。

例一:《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约对中国与日本的影响《马关条约》1 / 14中有如下内容:1.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2.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3.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对于清政府,其当时的年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相当于年收入 3 倍的赔款,一是加紧搜刮人民外,二则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大幅度降低,这使当时中国社会的幸福感剧降,直接导致社会动荡以及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敌视从而爆发反帝反封建斗争。

(HSH<<S,幸福感降低至远低于忍耐临界值,趋向于激烈的改变)对于日本,这笔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的巨额赔款,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剧增,日本最大的受益者即资产阶级幸福感迅速增加,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HSHS 幸福感上升,趋向于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状态)例二: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 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同年 12 月 16 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联系幸福感公式我们发现,由于北美殖民地向英国财富的转移量越来越大,殖民地地区人民幸福感降低,而《茶叶法》的通过最终令幸福感指数降低于忍耐临界值之下(HSHS)群众行为趋向---------------------------------------------------------------最新资料推荐------------------------------------------------------ 于改变,而对于本土茶商而言,幸福感指数已达到临界线,最终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同时这甚至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2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能力,即指在当前条件下研究主体能满足其需求的最大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幸福感指数与其为正相关;认知水平,即指研究主体对于外在环境的了解程度及价值取向,其中对外在的了解程度随人的学习,成长而不断提高,价值取向则与文化,品质等主观因素所影响,由于人在完全相同的认知水平的条件下,各方面需求大体相同,所以认知水平可以较好的反应研究对象的需求情况,在幸福感公式中,幸福感指数与认知水平为负相关。

这里再引入一个新概念:期望指数,幸福感指数与该指数成正相关,含义是能力与需求的符合程度,可以用一组简单的图表来表示其内容。

012345方面一方面二方面三方面四方面五需求能力图一方面三方面四方面五 4 2 012345方面一方面二方面三方面四方面五需求能力图一需求能力方面一 5 方面二 3 总和 15 1 2 5 1 4 3 15 相对较小者 2 3 1 2 1 9 简单期望指数图二需求能力相对较小者 60% 方面一 5 方面二 3 方面三 4 方面四 2 方面五 1 总和 15 5 4 3 2 1 15 5 3 3 2 1 14 简单期望指数93% 简单期望指数满足期望指数与变量的基本正反相关关系,可用于量化解释期望3 / 14指数含义,在上表格中,简单期望指数即需求与能力较小值之和除以总需求.在雷达图中则以最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与需求图形面积之比的大小来表示,很明显,图二表示的D要大于图一.故图二所表示的期望指数要大于图一。

例:美国组合国际电脑有限公司的多样化付款方式组合国际在从组建开始 10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打破了 10 亿美元的收益记录。

这样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不同于正统商界的运行模式,开创之初,董事长王嘉廉设计了多种付款方式,直到现在,几乎所有顾客都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购买组合国际的软件,付款方式常常由顾客自己提出,而不是传统化的,顾客在已有方式内选择。

很显然,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也适用本文的幸福感公式,而在付款方式这一方面,采取不同付款方式的能力由顾客自身条件限制,而公司所提供付款方式则相当于需求(使用该种付款方式需要一定能力),付款方式多样化甚至由顾客自己提出,无疑将需求限制在能力范围内,提高了简单期望指数,自然对提升顾客满意度起了良好作用。

3 . 专题分析(通过几个专题的分析来更好的论述该公式的合理性)3 .1经济发展3 .1 .1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从以物易物发展到货币出现,幸福感指数将呈跳跃式上升,原因并不因为其经济变革的性质,经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引起财富总量或人口的迅速变化,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期望指数。

---------------------------------------------------------------最新资料推荐------------------------------------------------------ 货币的出现,令期望指数有了大幅的上升的机会!货币及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大大方便了能力大于需求的部分转化为自由面积弥补能力不足于需求的部分,即多余能力转移,货币出现对期望指数的提升最为直接与有效,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故货币-物品交换制度必然是人类坚持的制度(HS 巩固与发展)3 .1 .2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生产力大幅提高,如工业革命,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幸福感指数,然而往往无法长久,原因在于,技术变革本身以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初期的提升来源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量相对于认知水平的增加量的多余部分,而较多的社会财富在未出现科学人口观念的时代又必然导致人口的增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幸福感指数就随之降至原来水平,故看待社会人口的幸福感状况,只关注社会财富总量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与人口相结合,同样的,若要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指数,必须控制财富总量的增长率在人口增长率之上,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封建时代中期经济不断发展,然而幸福感(由社会稳定状况反映)只成波动态势,而不是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3 .1 .3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对比私有制:以个人为研究主体,则考虑若其他因素相同,只研究个人之间的财富占有量 W 差距时,我们很容易得出在私有制条件下,富人幸福感往往远高于穷人,然而穷人的反抗并没有理论上的频繁与激烈,因为穷人较低的认知水平 K 反而将幸福感指数维持在一个相5 / 14对较高的水平上,使 HS,以此再次查看史实时取得了较丰富的证据,即穷人起义主要有两种原因:1 . 财富总量大幅降低,来源于天灾对于农耕经济的打击或统治阶级的政策过于严苛。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HS,巩固与发展)2 . 认知水平提高。

尤其体现于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些斗争的源头几乎都来源于人民认知水平的提高。

(HS,差距越大,则改变的要求越强烈,极大时,引发暴力斗争)3 . 期望指数降低,来源于不合理的政策,使满足需求的能力大大降低。

例一: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 ,这一句话,可以看作是当时农民阶级对于君权神授思想的挑战,代表着农民阶级中出现了一群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的领导者,秦朝的暴政降低了期望指数,再加上农民阶级认知水平的提高(君权神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令农民阶级的幸福感指数迅速下降到远低于S的水平,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

例二:愚民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愚民政策常常被统治阶级利用,为的是在一定的财富总量条件下,使被统治阶级占有尽可能少的财富而拥有不至于反抗的相对高的幸福感指数,愚民政策能有效地降低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H的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 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即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人民的思想限制在儒家学说的范围内,限制了人民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例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H<<S的原因包括了所有三个方面,财富总量方面,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财富总量大大降低;而条约附带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倾销与占领严重降低了劳动民众的期望指数,尤其是受到冲击最大的普通小农与手工业者;在认知水平方面,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的认知水平,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公有制:理想的公有制条件下,个人的财富差距较小,认知水平平均,那么在一个财富总量稳定增长的条件下,幸福感指数将基本稳定在S附近,然而若因外力造成财富总量降低或人口增加使H<S时,初始事由于H与S差距不大,不至于引发暴力斗争,而是引发改革,改革的原因与目的总结如下1 . W降低引发对生产力方面的改革。

2 . S提高引发预期性的改革(后文将论述)3 . 在公有制条件下,P的增加将产生比私有制条件下大得多的影响,因7 / 14为私有制条件下,剥削阶级的人口往往稳定,财富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公有制则相反。

因此,人口的增加引发人口政策的出现。

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制度问题,使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即W不足引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使用首先通过满足农民按劳分配的需求,提高了契合度,上升的H超过了S,农民趋向于巩固发展此项制度,又由于制度的合理性,W持续上升,令制度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