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及其启示摘要:以哈佛大学的MBA/MPA-ID联合培养计划为例,对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全面解读,并分析了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哈佛大学;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作者简介: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大学公共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天津300072;张志刚,教育部考试中心,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刘一方,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2。
一、前言哈佛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长达100多年的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创造知识与相互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外部世界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取胜,一直被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典范。
为适应21世纪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对能力,200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HBS)、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HKS)、法学院(HLS)等学院推出联合培养学位项目(Joint Program)。
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的类型主要包括:商学院与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MBA/MPA-ID和MBA/MPP联合培养计划,商学院和法学院JD/MBA联合培养计划,法学院与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JD/MPP或JD/MPA联合培养计划,法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JD/MPH联合培养计划,法学院与建筑设计学院JD/MUP联合培养计划,法学院和艺术与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JD/PHD联合培养计划等。
这些联合培养计划的目标都是希望能够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专门培养具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领导者。
这一顺应时代需求的变革之举,必将对新世纪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哈佛大学MBA/MPA-ID(Master in BusinessAdministration/Mas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联合培养学位计划为例,通过对培养目标、申请条件及流程和课程体系的介绍,较为深入地分析哈佛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模式,以期能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二、哈佛大学MBA/MPA-ID联合培养计划教育体系1.培养目标哈佛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MBA/MPA-ID联合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培养和塑造商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中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政策创新能力,并以此促进社会福利。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首先,培养熟练的分析能力。
无论公共行政还是商业决策都代表着一系列的选择,面对这些选择时,除了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外,更要掌握定量分析技能[1]。
同样,对于现实的政策来说,也需要通过分析、评估来确定其有效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熟练应用复杂分析工具的能力,因此联合培养计划认为掌握专业分析技术至关重要。
其次,培养商业及公共事业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素养、品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的管理者都肩负着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责任,其管理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或者政府的办事效率。
因此,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成为联合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求学生具备分析复杂或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学生们将会以团队的方式来面对不同的挑战。
他们还将参加一系列的实践锻炼,从中学会用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的不同视角来分析问题,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制度、哪些岗位会对解决一个特殊问题发挥重大作用以及三者之间应该如何结合。
另外,学生们还将从其他一些实践中学会分析政策波动与最终效果之间的关系。
(3)培养领导力的实际锻炼。
培养领导力的实际锻炼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将他们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并在实际中应用。
学生将会以个人或两三人组队的形式开展项目,面对的是真正的商业项目和真实的客户,解决公共部门、非营利机构或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实践锻炼的成果要求是上交一篇40页左右的结课论文,并对客户及指导教师作口头报告。
指导教师由学校指派,帮助学生准备并完成项目,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商业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最重要的是学生提出的建议必须对客户有吸引力,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除了三门主要的课程外,学生还必须完成特定的选修课程。
在第一学年的一月份,每名学生要参加一项为期两周的体验计划,其中的一周将会组织学生出国旅行。
学生将会通过两个暑期的实习来完成他们的选修课程,在第一个暑假参加与政策或者国际发展相关的实习,第二个暑假参加与商业相关的实习。
(4)别具特色的案例教学方法。
除一些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涉及大量定量技术分析的经济类课程外,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采用案例教学。
哈佛商学院目前用于教学的案例,全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其中三分之一是近三年发生的事情,且每年都更新400~500个。
这有利于把学生推向世界商战的前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从这个角度看,―案例教学法‖更是一种智慧的教育。
哈佛大学联合培养计划的目标十分明确,他们不是培养学者,而是培养具有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复合背景的精英。
因此,关心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培养的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2]。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也正是哈佛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功之所在。
三、启示与借鉴虽然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培养模式单一、难以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哈佛大学的联合培养计划作为一种创新,不仅为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模式,而且还共同推动和促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其创新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为我国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加强办学单位内部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实现校内联合型培养模式以MBA和MPA教育为例,我国―211工程‖、―985工程‖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一般都设有MBA和MPA专业学位,但至今一直沿用分别培养的模式,MBA与MPA分属不同序列,不能综合培养。
这既浪费了资源,又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培养既懂公共管理又懂工商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借鉴哈佛大学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校内跨学科和跨学院之间的资源整合进行联合培养,满足当今国际社会对人才种类和素质的更高要求,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面对复杂情况的应变和管理能力。
同时,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可以节约教学成本并减轻个人负担,相对比较容易实施。
2.鼓励和推进校际间的联合培养目前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财经类等多种类型, 在培养中一般都会体现各个学校的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只掌握一种学科知识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和非学术性的教育,其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级人才[6]。
为此,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各自的学科资源和教学条件, 共同培养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已对跨校培养方式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招生的光电子专业为例,就是充分利用天津大学在光通讯方面的优势以及南开大学在物理学方面的长项,强强联合,体现了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因此,系统总结本科生教育中校际联合培养的经验及问题,并推广到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3.政策支持与资金倾斜应该看到,与美国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育培养制度相比,我国在教育体制、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要使联合培养的模式得以推广,必须进行一系列体制的变革与利益关系的调整。
为此,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校际和校内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给予鼓励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加强管理与考核质量的同时,放宽招生准入等限制;另一方面,办学单位在人员的配置及资金的分配方面,可以予以一定的倾斜,校际之间以及校内各个学院之间也应该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在继续发展目前以单学科培养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联合培养模式,真正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满足日益变革的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1] 季明明. 培养公共领域时代精英的摇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教育[J]. 中国行政管理,2001(l2).[2] 周超. 哈佛MPA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08(12).[3] 哈佛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联合培养计划2009-2010[EB/OL]. /mba/academics/jointdegree/HBS-HKS/mpp-mpamba.html.[4] 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4(l).[5] 王建民. 哈佛大学公共管理教育:观察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 郭晓来,袁金辉. 中国MPA 教育回顾与展望[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7] 王乐夫,周超. 哈佛MPA教育模式在中山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行政管理,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