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c、《唯物史观与人的自我实现观》讲座PPT
3c、《唯物史观与人的自我实现观》讲座PPT
3、对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 理论的几点评论
第一,他们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理论是 不正确的,把人看作是“潜意识的存在” 或认为人性的特点是由其基因决定的,这 是一种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第二,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观在价值取 向方面,大多坚持的是“个人本位”而不 是“社会本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 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贡献比较大,他们通常是自己所从事 的工作领域内的卓有成效者。 二是,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在正常的、比较公正的社会条件下,由于 事业成功而能够较好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 的各种需要。 四是,在正常的、比较公正的社会条件下,由于 事业成功而享有较高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人。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248页。)
——这就是说,人的自我实现客观上是构成历史发 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人的能动的社会化 的成长过程。
马克思: “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 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 求,……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 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 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 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 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 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 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或者说是理想状态的劳动“是 这样的劳动,这种劳动还没有为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些主观 的和客观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 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113页。)
3、对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 理论的几点评论(续)
第三,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理论片面强调实现 个人利益和要求即强调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不 懂得或没有提到价值的实现需要依靠掌握相关的 真理,也就是说,没有要求人们自我实现必须按 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四,西方哲学家所提倡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或途 径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这也是不科学的。 第五,西方思想家所主张的片面地把人的自我满 足、自我完善的程度看作是自我实现的成功标志 或评价标准,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2、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于人对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发 展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觉意识,而人们 之所以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正是由这种自 觉意识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在职责、使命、任务等等中, 个人在自己的观念中是和个人的本来面目不同的,……他 提出了他应该成为什么的想法作为合理的东西,作为理 想,……来与他自己的现实存在相对立。”(《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5页。)
——这是理想的自我实现状态。
人们自我实现所受到的制约 :
首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决定了人才 出现的类型和数量,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 其次,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人们的自我实现的目 标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而要顺应历史潮流。 再次,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人们的自我 实现通常所能达到的状况和水平。 最后,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状况、水平与和 谐程度制约着人们自我实现的普遍水平。
马克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 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3、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主观随意、 率性而为的,而是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 为成功的自我实现者。
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形态,马克思认为大致经历 三个阶段:
6、自我实现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包 括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所谓社会价值,指人为满足他人、社会的 需要所创造的价值。 所谓自我价值,指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所 创造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 一。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来 看,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人的社会价值。
7、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在充分发挥自身 才干前提下的社会贡献和自我满足的统一, 但主要是社会贡献。
一是,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自我牺 牲”; 二是,商品经济、“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条 件下的“利己主义”; 三是,共产主义条件下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 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 “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
马克思: “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 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但是,“共产主义者既不拿 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 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种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 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物的物 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 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275页。) 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是 自我实现方式的根本特征,这是一种达到了“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以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自由、 人的价值等问题为哲学和其他社会政治学 说的核心和基础;
二是,强调人的个性、价值、自由、尊严, 并由此出发对导致人性异化现象的现代社 会进行尖锐的理论批判;
性主义。
1、萨特的自我实现理论
3、关于自我实现引出的理论问题
——人们的自我实现是否是一种完全主观随意的活 动? ——自我实现要受哪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财富、名声、 享受还是奉献或是两方面兼而有之? ——自我实现与人的社会责任的关系是什么? ——自我实现与人的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怎样? 等等。
二、人本主义思潮 自我实现观述评
人是什么?——人是“存在”,这是一种 “潜意识的存在”。 人是怎样发展的呢? ——“存在先于本质” 。 人生道路选择状态——完全自由的。 人的责任——要对自己自由选择人生道路 的结果负责。
——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创造 。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用他的话说:“人类成员 的身份本质上是一个基因问题。” 由人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是在五个与生俱来、依 次递进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推动下实现的。 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五个需要依次满足的过程就推动了人的自我实现的进 程。 自我实现的关键是人们应该及时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此时 此刻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我实现
恩格斯说: 社会发展史“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 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 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 种目的的人”,每一个人正是“追求他自己的、 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 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 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唯物史观与人的自我实现
清华大学 吴倬
一、“自我实现”是人的发展 的主体能动形式
自我实现: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 和发展的需要,自己设定目标并通过 实践实现目标、发展才干、实现自身 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发展 的主体能动形式。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我实现意识 并不明确和强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的自我实现 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利益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平等和公正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由意识
4、自我实现必须对自身的主体条件 有正确的认识。
因为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实现需要为自己 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择业或成才需要科 学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选择自 己确有所长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事业,才 能更好地促使自己发展。
5、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是积极投身 社会实践。
因为,人们无论是认识自我、发展才干、 满足自身需要、创造人生价值等等所有这 些与自我实现有关的活动,都是在社会实 践中完成的,离开社会实践,根本不存在 什么自我实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