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消毒技术方案

手足口病消毒技术方案

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技术方案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消毒隔离是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方法。

一、消毒隔离原则
控制手足口病,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机构可以自己选择进行;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疫源地的消毒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有效地的进行,做好疫点和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区域的消毒处理,对病人的排泄物、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和可能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一)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一是熟悉科学的消毒原理,家庭成员间交流传播消毒知识。

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相互督促,相互检查。

三是制订家庭防病预案,把住病从口入关,尤其注意勤洗手、会洗手。

(二)通过说话、呼吸、咳嗽、打喷嚏等形式,将含有大小不等的病原体飞沫经口、鼻等途径喷射到空气中,再经呼吸道侵人下一个易感者,如此循环往复严重污染了室内空气,此时可采用室内空气消毒,同时还可减少对室内物体表面的间接污染,使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减少,在流行季节最好选用空气净化消毒机时常消毒。

(三)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对接诊的门诊、病房等场所以及相关用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引导住院病人、陪护人
员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做好个人疾病预防,防止院内感染发生,杜绝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四)托幼、学校等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要做重点性消毒。

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五)家庭消毒。

一是家里没有病人,本地没有发生流行,对于居住的环境、居室里的空气,以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处理,没有必要每天进行消毒。

二是家里虽然没有病人,但本地已经有疫情,家庭成员有可能把病毒带回家,此时需要进行预防性消毒,例如用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常开窗通风,采取适当消毒措施。

三是病家消毒,本地流行时,家庭已经有病人,或者有病人进入家庭,按疫点消毒处理。

(六)消毒工作应避免盲目,如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可以使污染物品无害化时,可以不进行消毒处理。

(七)加强对手足口病疫点、疫区现场消毒的指导,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二、消毒方法
消毒工作应该由现场消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消毒器械的操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

(一)地面、墙壁及一般物体表面: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

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

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60min。

(七)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八)生活用具、玩具等:可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时间30min。

(九)纸张、书报:可采用过氧乙酸或环氧乙烷气体薰蒸,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min,无应用价值的纸张、书报焚烧。

(十)手与皮肤: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洗必泰、新洁尔灭等复配消毒液)揉搓作用1~3min。

(十一)厕所:厕所的四壁和地面的消毒,方法同(一)。

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剂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浓度为20000mg/L),搅匀作用12h~24h。

(十三)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有效氯10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以上。

(十四)水消毒
1.饮用水:用有效氯3~5mg/L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min
2.生活污水:用有效氯5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120min。

三、注意事项
(一)购买合格产品。

凡获批准的消毒产品在其使用说明书和标签上均有批准文号,购买前应看仔细。

(二)按需选择。

消毒产品的种类很多,其用途、用法、杀菌能力以及对物品的损坏程度都不尽相同。

应根据消毒物品选择消毒产品,如用于手部消毒可选择手消毒剂等。

(三)使用前详读说明书。

根据消毒对象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一般情况下,消毒液浓度高、作用时间长,消毒
效果增加,但也易造成物品的损坏。

相反,消毒液浓度减低,作用时间短,消毒效果下降,对物品的损坏也会减轻。

多数消毒液既可以浸泡、擦试消毒,也可以喷雾处理,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处理方法。

(四)一般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

消毒剂仅用于物体及外环境的消毒处理,切忌内服。

不同的消毒剂的毒性、腐蚀性及刺激性不同,使用时均应注意。

消毒剂的有效含量及溶液的配制,均以含有效成分的量表示,如含氯消毒剂以有效氯含量表示,25%漂白粉原粉即该消毒剂含25%有效氯,60%二氯异氰尿酸钠为原粉中含60%有效氯,20%过氧乙酸指原液中含20%的过氧乙酸等。

对这类消毒剂稀释时不能将其当成100%,而应按其实际含量计算。

各种消毒剂在其标签上均标明其有效成分及含量。

(五)有效期内使用。

消毒剂标签上标注有效期,大多数消毒剂有效期为1年,少数消毒剂不稳定,有效期仅为数月,如有些含氯消毒液。

有些消毒剂原液比较稳定,但稀释成使用液后便不稳定,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消毒液,稀释后不能放置时间过长。

有些消毒液只能现生产现用,不能储存,如臭氧水、酸性氧化电位水等。

(六)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

四、评价原则
(一)过程评价
是否在发现疫情后及时对所有必须消毒的物体按规定的方法采取了
有效的消毒措施。

(二)效果评价
实验条件允许时,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当消毒前后自然菌的杀灭率≥90%时可以认为消毒合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