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课件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知识点:大气的结构、特点和大气稳定度, 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因素, 大气中污染物的产生、迁移和转化规律。
重 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难 点:光化学反应历程
IMPORTANCE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20.94






78.09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
99.9
空气的主要成分
TYPICAL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le fraction)
N2
0.78
O2
0.21
Ar
0.093
H2O
<0.0001-0.04
CO2
370 ppm
CH4
1.7 ppm
O3
10 ppb – 10 ppm
CO
50 ppb – 300 ppb
NOx
5 ppb – 1 ppt
OH
< 1 ppt
• Typical units Number concentration: molecules cm-3 Mixing ratio: ppm, ppb, ppt
• Molecular weight of air Ma = 28.96 g mole-1

大气密度




km
过渡层

同温层
大气圈垂直分层
三、辐射逆温层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是一种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 Γ=0时,称为等温气层;Γ<0时,称为逆温气层。 逆温根据形成过程不同,可分为:
近地面层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 逆温
热直减率。因湍流上升的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降低温度。空气上升到混合层
顶部时,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气温低,混合的结果,使上层气温降低;空气下
沉时,情况相反,致使下层气温升高。这样就在湍流减弱层,出现逆温。
4:下沉逆温
因整层空气下沉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当某气层产生下沉运动时,
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气层向水平方向扩散,使气层厚度减小。若气层
自由大气的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
危害:
逆温阻碍了污染物的混合,使得污染物滞 留和集聚。
大气化学过程中易生成二次污染物的情况, 如光化学烟雾。
所以形成逆温时,易发生污染事件。
辐射逆温 Radiation inversion
形成条件: • 由于热力条件而形成,由于地面的强烈辐
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多发生在近地面层 内,距地面100-150m高度。
空气组成成分air composition的寿命
非循环气体:稀有气体(107年以上) 循环气体:
➢ 以年计:O2(600年)、N2(100年)、H2(5年)、 CO2(10年)、CO(1年)、CH4(2—5年)、 N2O(8—15年)
➢ 以天计:H2O(10.1天)、O3(0.25年)、 NH3(<1天)、NO和NO2(<1月)、 H2S(<1天 )、SO2(<0.01年)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 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在自然界,逆温的形成常常是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 逆温是怎样形成的,只要逆温出现,对天气均有一定影响。逆 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 下面,使能见度变坏,也易造成大气污染。
流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 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 逆温。平流逆温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的温差。温 差愈大,逆温愈强。
3:湍流逆温
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当气层的气温
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时,经湍流混合后,气层的温度分布逐渐接近干绝
ATMOSPHERIC TRANSPORT TIME SCALES
Source: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Chemistry, Jacob, D. J., 1999
二、大气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有关大气的一些数据
地表大气平均压力:1个大气压(101325Pa), 相当于1cm2地表上承受1034g的空气柱。
逆温的成因
1:辐射逆温 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
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 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辐射逆 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2: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当暖空气
热 层(thermosphere)
逸散层(escape layer)
ATMOSPHERE STRUCTURE & BULK COMPOSITION
• Pressure units 1 atm = 1.013 x 106 g cm-1 s-2 1 mbar = 103 g cm-1 s-2 1 hPa = 103 g cm-1 s-2
• 最可能发生在夜间的静止空气,即平静而 晴朗的夜晚是最易形成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及消失
白天:直线ABC,为 递减层结;
夜间:曲 线FEC, 其 中FE段为逆温层;
清晨:曲线DBC,逆 温层DB段达到最厚;
日出:地面受太阳辐 射逐渐升温,逆温层 自下而上逐渐变薄至 最后消失。
辐射逆温也称为接地逆温,典型案例就是伦敦烟雾。
• Trace chemistry Reactants are present in trace amounts
产生
化学反应 生物活动 水的活动 放射性衰变 工业活动
输入速度
大气
组分的停留时间 在大气中的储量
输出速度
消耗
转化为 其它物质
循环
大气是一个流动体系和循环体系。 气体组分的寿命少则几小时, 多则达百万年以上。 这与组分的性质、储量及迁出或循环的途径等有密切关系。
下沉过程是绝热过程,且气层内各部分空气的相对位置不变。这时空气层顶
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致使其顶部绝热增温的幅度大于底部(
图中H>H′)。因此,当气层下沉到某一高度时,气层顶部的气温高于底部,
而形成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地区,其范围广,逆温层厚度大
,逆温持续时间长。
5:锋面逆温
热层(thermosphere)
范围:85km~800km,也称电离层。 特点: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1000K以上。
大气分子比中间层更加稀薄
受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作用,大部分空气呈离子或自 由电子的高度电离状态,所以热层又称为电离层。由于电 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所以人类可能利用它进行远距离 无线电通讯。
按照温度随高度变化和气流运动特点分类(是最常用的方
大气温度层结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静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对流层(troposphere)
平流层(stratosphere)
中间层(mesosphere)
大气圈主要成分:空气、少量水汽、尘粒和其他 微量杂质。
➢ 水汽:来自水体、土壤和植物中水分的蒸发,集 中于低层大气中,含量最多不超过低层大气总量 的4%,是天气现象和污染化学现象中的重要角色。
➢ 固体悬浮粒子:来自工业烟尘、火山喷尘和海浪 飞逸的盐质等,包括降尘和飘尘。
0.035 0.93
0.01
• Ideal gas law p V = Rg T p = ( Rg T)/Ma
Sour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Cunningham, P. W. and B. W. Saigo, 2001
对流层(troposphere)
范围:大气的底层,平均为0~12km。 厚度: ➢ 随纬度变化: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
2.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所引起。因此, 受高压脊(如副热带高压脊、大陆性反气旋南下)或热带气旋外 围下沉气流区支配下,都有机会出现逆温层。逆温层通常出现 於对流层低层,厚度较薄,大约几百至千馀公里左右。
3.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於稳定,对流不易发生; 因此,随寒潮所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引致地面风 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而聚积而使空气的质素变得恶劣
温层,即平流层(stratosphere),亦称同温层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1.由于太阳短波辐射从地面反射到空气的加热是越接近地面
越显著的,因此随高度增加,气温亦越来越低。一种和此情况
相反的,温度随高度增加,称为逆温现象;受逆温现象影响的
一段垂直厚度大气则称之为逆温层。
逸散层(escape layer)
800km以上的大气层,也称逸散层或逃逸层。 特点: 该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升高。
空气极为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所以又常称为 外大气层。
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从该层飞出地球重力场 而进入太空,逃逸层因此得名。
该层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与外太空的交界区。
温度变化:
➢ 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 稳定,所以又称为同温层。
➢ 从25km开始,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层(stratosphere)
特点:
大气层稳定,下部温度低,上部温度高: 气流稳定,只随地球的自转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