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定义与发展简史(2)
发展时期的针灸学术贡献
唐代孙思邈,绘有历 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 腧穴图(已佚),并 首次提出了“阿是穴” 的概念,及创有“指 寸法”等同身寸法。
发展时期的针灸学术贡献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 》,首次采取“以经统 穴”的方法,将所有腧 穴分列于十二经脉之中 。这种排列腧穴的方法 ,与《针灸甲乙经》《 千金要方》头身分部, 四肢分经的方法不尽相 同。对经络与腧穴的关 系做了进一步的整理
紊乱、紧张性头痛、戒烟、三叉神经痛、泌尿道结石。
(2)有足够数量的病人为样本但无随机性对照试验的
针灸适应症有: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喉炎、背痛、胆 道蛔虫症、慢性咽炎、胎位不正、小儿遗尿、网球肘、 胆结石、肠道激惹综合症、梅尼埃病、肌筋膜炎、儿童 近视、单纯性肥胖、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精神分裂症
八脉考》。
发展时期的综合性医学著作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唐孙思邈的《备急千 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
发展时期的 针灸机构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络图拓本
仿宋铜人模型
发展时期的针灸学术贡献
晋代《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 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金代何若愚的《流注指微赋》 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
发展时期的针灸学术贡献
宋代王惟一的《铜 人腧穴针灸图经》 ,对腧穴进行了重 新考订,确立了 354个经穴。
发展时期的针灸学术贡献
金代何若愚的《流注指微赋》,创立了子午流注 针法。
发展时期的针灸学术贡献
元代滑伯仁的《十 四经发挥》,首次 把任、督二脉和十 二经脉并称为“十 四经”。
(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时期(清代、 民国)
以前其它古籍中所未记载的)
发展时期的针灸专著
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金何若愚《流注指微赋》、窦默《针经指南》;元王国 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高武的《 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李时珍的《奇经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疗。
(1)采用类似针灸法或传统疗法随机对照试验过的针灸 适应证有:戒酒、变应性鼻炎(花粉症)、竞技综合症、 面瘫、胆绞痛、支气管哮喘、心神经官能症、颈椎病、 运动系统慢性疼痛(颈、肩、脊柱、膝等)、抑郁、戒毒 、痛经、头痛、偏瘫或其它脑病后遗症、带状疱疹、高 血压、愿发性低血压、阳痿、引产、失眠、白细胞减少 、腰痛、偏头痛、妊娠反应、恶心呕吐、肩周炎(冻结 肩)、手术后疼痛、经前期紧张症、神经根疼痛综合症、 肾绞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扭伤和劳损、下颌关节功能
针灸学定义和发展简史
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与中医院校 护理专业的关系。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
方法,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一、关于《针灸学》课程
性质 内容 特点
性质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 探讨运用针灸技术以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王堆帛书
(二)针灸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秦汉
时期)
以《内经》成书为标志。 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内经 难经
灵 枢
针灸甲乙经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内经》针灸学成就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经络理论体系 载有100百多个穴位。对阿是穴、特定穴均有
论述 重于针略于灸 确立了选穴处方两大原则:按经选取穴和按
脏腑选穴 记载了三十多类病证的针灸处方
甲骨文“殷”字
“商、周初早已普遍流行着针刺 疗法,由文字出现之晚,以及它 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一般规律推 测,这还是针术流行时期的下限
”。
“以针刺代表整个医术,可见针 刺疗法在当时医术中所占的地位
之重要”
甲骨文“燮”字
金文“灸”字
一、针灸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战 国晚期)
汉代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灸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的《针 灸集成》、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针灸名家承淡安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建国 以后)
科研方面 手段方面 临床方面 教育方面
总结
萌芽 成型 补充 研究
三、《针灸学》对外交流
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十六 世纪传到欧洲法国。1979年12月WHO向全世界推荐43种 病应用针灸治疗。 1996年11月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意 大利米兰会议,提出64种针灸适应证。目前全世界有
内容
经络、腧穴及、刺灸法、针灸治疗。
特点
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
针灸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关系
针灸学基础理论是中医护理人员的必备知识。 针灸操作是中医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针灸学尤其是针灸技能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二、针灸学发展史
萌芽时期:商周以前 肇始时期:战国晚期(汉初)
汉代华佗创“华佗夹 脊穴”;
针灸理论体系建立时期的针 灸贡献
东汉张仲景创立六 经辨证,在伤寒论中记 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 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
。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魏晋 至明中期)
针灸专著 综合性著作 专业机构 针灸学术
针灸甲乙经
晋代皇甫谧著
《针灸甲乙经》针灸学成就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性针灸专著
补充完善了《内经》的针灸理论,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 、定位和刺灸方法。
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和腧穴理论初步地结合了 起来(研究经穴关系的入点)
首次明确了80多个交会穴(后世增减极少)
保存了晋以前的重要文献(从7~12卷,以将近一半的篇幅 记述了约200多种病证的500多个处方,其内容多是现存晋
针灸理论体系建立时期的针灸贡献 《难经》
汉代《难经》,首次 提出
“奇经八脉” “八会穴”的理论;
《难经》针灸学成就
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是区别于十二经脉的一个独立的 经脉的体系
提出八会穴理论,对俞募穴、原穴皆有论述了《内经》的针刺补泻及配穴理论
针灸理论体系建立时期的针 灸贡献
建立时期:秦汉时期 发展时期:魏晋至明中期
低谷时期:明清 繁荣时期:建国后
萌芽时期(商周以前)
针法的起源及发展 灸法的起源及发展
“砭”之古字
砭石
针具
砭木
竹针
砭石
骨针
陶针
铜针 铁针 金针 银针
不锈钢针 电针 激光针
金属砭石
砭、灸的发源地
甲骨文(尹、伊、殷、燮、 灸)
甲骨文“尹”字
甲骨文“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