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结课论文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结课论文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按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印度、东盟以及“亚洲四小龙”等15个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6倍多,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对亚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中央掌控财政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

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

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

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

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
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四) 经济开始衰退的阶段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曾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但当时,这个因素的作用大大减弱,日本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

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

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阻碍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一直奉行凯思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收支日益失去平衡,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型景气对策的不断出台使日本财政状况日趋恶化。

总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并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综合性、体制性问题。

放松企业管制,改革经济体制,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一、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特殊的经济体制,通常被定义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日本经济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的都明显于其它国家。

这里将主要分析日本的外贸与产业政策,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等。

1.由中央掌控财政
从原则上讲,各地方自治体负有自主经营财政的责任。

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区负担。

但由于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备与所需经费相适应的税收财源,而中央税收额通常要占税收总额的70%,所以中央通过“下拨地方税”、“让与地方税”及“国库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拨付给地方政府。

2.企业特点
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是与日本企业独有的特点相联系的。

日本企业间竞争的目标,不是寻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与维持。

竞争结果,导致单位产品利润及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

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并积累经验,以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求得在竞争中获胜。

生产经验的积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队伍的稳定(终身雇佣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两种制度促进了有经验工人对低级工人知识和经验的传授。

政府也鼓励私营企业对青工的教育和训练进行投资。

【小结】结合以上的资料,总结起来,日本经济发展有着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并且日本主要在战后采取了许多正确措施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

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柳长生;战后日本经济飞跃原因浅析[J];世界经济研究;1987年05期
2赵放;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与日本对石油依赖的加深[J];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04期
3张东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1993年0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