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胆外科问答题总结

肝胆外科问答题总结

肝胆外科:
一、肝脏疾病:
(一)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鉴别:
(二)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
1.AFP:血清AFP≥400ug/L,持续性升高,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

2.血液酶学和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部分病人CA199或CEA会升高。

3.超声: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发现直径1cm左右的肝癌。

2.CT:分比率较高,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

3.MRI:对良恶性病变,特别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优于CT。

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创伤性检查,必要时采用。

5.超声引导下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具有确诊意义,但易造成肿瘤扩散,不主张采用。

(三)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①部分肝切除:首选治疗,包括根治性肝切除和姑息性肝切除;
②肝移植。

2.肿瘤消融:适用于小肝癌(<3cm)和不用手术或不适应手术的患者。

3.放射治疗:对一般情况较好,不伴有严重肝硬化,无黄疸、腹水、脾抗、食管静脉曲张,肿瘤较局限者,可采取辅助放疗。

4.TACE: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和术后辅助治疗。

5.化疗。

二、门静脉高压症:
(一)门静脉与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
1.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2.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

3.前腹壁交通支。

4.腹膜后交通支。

(二)门静脉高压形成后的病理变化:
1.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形成后首先出现充血性脾大,门静脉高压时可见脾窦扩张,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和吞噬红细胞现象。

2.交通支扩张:最有临床意义的是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3.腹水:由多种原因形成。

(三)肝功能异常的CHILD-PUGH分级:
其中A级:5-6分,B级7-9分,C级10分以上。

(四)食管-胃底静脉丛破裂出血的治疗:
1.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采取措施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2.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三甘酸酰赖氨酸加压素(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奥曲肽等。

3.内镜治疗。

4.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是暂时控制出血的有效办法,一般不超过24小时,在等待内镜治疗或放射介入治疗期间作为过渡治疗。

5.TIPS:可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能治疗急性出血和预防复发出血,主要适应证为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肝功能差的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病人和等待肝移植病人。

(五)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手术治疗指征与手术方式:
上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治疗指征为:1.病人以往有大出血病史,或本次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或经短时间积极止血治疗,仍有反复出血者,应考虑急诊手术止血;2.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48小时内仍不能控制出血,或短暂止血又复发出血者,应考虑急诊手术止血。

其手术方式主要有:1.门体分流术:①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将入肝的静脉血完全转流入体循环,其代表术式为门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②选择性门体分流术:旨在保存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同时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代表术式为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2.断流手术(常用):脾切除+贲周血管(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离断,手术关键是离断高位食管支。

三、胆道疾病:
(一)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
1.结石数量多且结石直径≥2-3cm。

2.胆囊壁钙化或瓷化胆囊。

3.伴有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3mm(慢性胆囊炎)。

5.儿童胆囊结石无症状者原则上不手术。

(二)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探查指征:
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有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的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

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

3.胆总管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4.胆囊结石小,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三)T管拔除指征:
胆总管探查后应常规放置T管引流,其拔除指征为1.术后两周。

2.患者体温正常。

3.无腹痛及黄疸。

4.T管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无梗阻。

(四)LC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1.适应征:无手术禁忌症的胆囊良性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等。

2.禁忌征:疑有胆囊癌、腹腔内严重感染、MIRIZZI综合征、合并胆肠瘘、肠腔内广泛黏连者、存在腹水和妊娠患者。

(五)胆囊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
1.直径超过1cm。

2.单发病变且基底部较宽大。

3.息肉逐渐增大。

4.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慢性胆囊炎)。

5.年龄超过50岁。

四、上消化道大出血:
(一)常见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情况及出血特点:
1.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一般很急,来势凶猛,一次出血量可达500-1000ml以上,可引起休克。

2.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引起的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出血,虽然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ml,发生休克的很少。

3.胆道出血:量一般不多,一次为200ml-300ml,很少引起休克,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

4.贲门撕裂综合征:出血量不大,常在剧烈呕吐后出现。

(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剖腹探查顺序:
部位不明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初步处理无效者,应尽早剖腹探查。

剖腹探查的顺序为:1.胃和十二指肠。

2.肝、胆道、脾脏。

3.空肠上段。

4.胃腔检查。

五、胰腺疾病:
(一)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
1.胆道疾病:阻塞胆总管末端,胆汁经“共同通道”流入胰管。

2.过量饮酒:常见的诱因。

3.十二指肠返流:十二指肠内压力过高,十二指肠液向胰管内返流。

4.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5.医源性因素:如ERCP。

6.某些药物:如磺胺类与5-氨基水杨酸等。

7.上腹部创伤。

8.胰腺血液循环障碍:休克、心肺旁路、动脉栓塞、血管炎等。

9.其他:饮食、感染、妊娠等。

(二)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包括:1.抑制胰腺分泌以及胰酶活性,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使用生长抑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也可以间接抑制胰腺的分泌。

2.液体治疗:维持体循环稳定和电解质平衡。

3.解痉止痛和营养支持治疗。

4.抗生素和中药治疗:重症和胆源性胰腺炎需要抗生素预防感染。

5.腹腔灌洗:对腹腔渗液较多或有明显血性腹水的病人,腹腔灌洗有助于减轻全身反应。

六、脾脏疾病:
(一)脾切除术的适应症及疗效:
1.脾先天性异常、感染性疾病以及占位性病变:游走脾、脾囊肿、皮肿瘤、脾脓肿及副脾、脾结核等等。

2.造血系统疾病: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二)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
1.腹腔内大出血:一般发生于术后1-2天内,常见脾窝创面严重渗血,脾蒂结扎线脱落、术中遗留血管未结扎等。

2.膈下感染:术中应彻底止血,避免损伤胰尾发生胰瘘,术后膈下放置有效引流。

3.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少见,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骤增有关。

4.脾切除凶险性感染OPSI:与脾切除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主要发生于婴幼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