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筹划案例分析A企业为玩具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
B企业从A企业处购买一批货物并提前5天付款,按A企业销售规定,B企业可获得货款(含税)117000元2%的销售折扣。
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发货时:借:应收账款——B117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收款时:借:银行存款114660财务费用2340贷:应收账款——B117000假如A企业采取2%的折扣销售方式,折扣额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则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发货并收款时:借:银行存款114660贷:主营业务收入98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660两种方式收到的款项都为114660元,但缴纳增值税相差340元(17000-16660),所以,同是促销手段,两种折扣方式产生的税负不同。
因此,企业在销售与利润分配时的税收筹划尤为重要。
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的一大要点,就是工资薪金所得并入综合所得,采取“年”度计算收入的方式。
年终奖作为全“年”收入,并入年度综合计算,自是理所当然。
国税发【2005】9号文《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在新《个人所得税法》生效后自然失效。
很多人会问:按照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2018年度年终奖应该什么时候发放呢?《个人所得税法》修改正式生效日期是201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之前仍然适用2011年版《个人所得税法》,即2018年12月31日之前(包括当日)对于个人所得税采取按“月”征收的方式,在2018年12月31日之前(包括当日)发放的年终奖,适用老政策确定的计算方式,除以12,然后确定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
2019年1月1日之后(包括当日)发放的年终奖,以“实际取得”为原则,已经构成2019年的收入,不应该分摊到2018年的各个月份,应计入2019年所得,与2019年度的其他综合所得一起纳入年度所得,在扣除6万元免征额以后根据余额区间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
第一种情况:年终奖于2018年10月日前发放假设小明扣除五险一金后月薪为8000元(高于旧税法规定的扣除额3500,所以适用公式一),公司于2018年9月28日发放年终奖2万元,那么,小明的税后年终奖为:(1)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0000÷12=1666.67(元)(2)参照2018年10月前税率表,得到税率10%,速算扣除数为105元。
应纳税额为20000×10%-105=1895(元)税后年终奖为20000-1895=18105(元)第二种情况:年终奖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间发放,可以除以12,分摊到各个月份分别计算税率(适用新税率),不计入2019年度综合所得。
假设小明扣除五险一金后月薪8000元(高于新税法规定的扣除额5000),公司于2018年10月2日发放年终奖2万元,那么,小明的税后年终奖为:(1)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0000÷12=1666.67(元)(2)参照2018年10月后税率表,得到税率3%,速算扣除数为0元。
应纳税额为20000×3%-0=600(元)税后年终奖为20000-600=19400(元)第三种情况:若年终奖在2019年1月1日之后发放,不能除以12分摊到各个月份分别计算税率,应计入2019年度综合所得合并纳税。
案例:西南证券利用ST长运借壳上市2008年,ST长运(600369)进行了重大资产出售以及新增股份吸收合并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南证券)的交易。
此次交易的背景是ST长运经营业绩不佳,西南证券借此机会借壳上市,一方面获得上市融资的平台,另一方面挽救上市公司的困境,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具体的交易过程是:ST长运新增股份1658997062股,以换取西南证券股东持有的西南证券全部权益,即每持有西南证券1元的股东出资换取0.71股ST长运的新增股份。
吸收合并完成后,ST长运总股本变为1903854562股,其中西南证券原股东持有股份占合并后总股本的87.139%。
股权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承继了西南证券现有全部资产和业务,从而转变为一家综合性的证券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证券类金融业务。
西南证券是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借壳上市的,上市后原公司注销,全部资产业务转入上市公司中。
根据税法规定,上市公司的原亏损还可以继续予以弥补。
根据财务报告可知,ST长运2006年和2007年的净利润总额为‐20133万元。
由于ST长运2008年继续亏损,预计五年内也是亏损。
2008年ST长运吸收合并了西南证券,西南证券的盈利情况显示2008年实现利润33133.30万元,2009年实现利润38554.14万元。
由于西南证券盈利,那么可利用ST长运的亏损,在2008年当年就可完全抵扣(33133.30万元大于20133万元)。
此笔亏损可以实现少纳企业所得税为:20133×25%=5033.25(万元)。
这就是西南证券利用到亏损的上市公司——ST长运作为壳公司,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获得了可观的税收利益。
2014年9月,美国汉堡王(BurgerKing)开始洽谈并购加拿大最受欢迎的咖啡连锁店TimHortons。
当年12月9日,TimHortons宣布该公司股东已经以表决方式批准接受美国汉堡王以110亿美元对其进行并购的计划。
至此,两家巨型快餐公司的合并计划变为现实。
合并后,汉堡王将总部从美国转移到加拿大。
有媒体认为,此举旨在逃避美国高额的企业所得税。
因为兼并之后的汉堡王和TimHortons,将由加拿大控股公司控制,其将不再适用美国的税法,而是适用加拿大的税法。
按照美国当时的联邦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高达35%,而且无论美国境内还是境外收入,税率都一样。
但在加拿大就不一样了,其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6.5%,比美国的税率低。
而且在加拿大境外获得的任何收入,也不需要在加拿大缴纳企业所得税。
并购之后的汉堡王将其控制方从美国转移到加拿大,也就规避了美国较高的企业所得税。
1.甲企业现有两种运营方式:一是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但使其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二是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且使其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且在中国境内不设立机构、场所。
假设两种方式下每年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应纳税所得额均为1000万元,且没有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请对其进行纳税筹划。
解析:居民企业或非居民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是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企业运营方式来适用低税率,从而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按照20%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实际征税时适用10%的税率),即预提所得税。
方案一: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但使其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即成为居民纳税义务人的一种。
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方案二: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且在中国境内不设立机构、场所,即成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一种。
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10%=100(万元)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所得税150万元(250万-100万),因此,应当选择方案二。
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且在中国境内不设立机构、场所,虽然会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但必然会降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企业应当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最终选择合适的运营方式。
2.王某、李某、何某3人拟共同投资成立一企业,该企业预计每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万元从纳税筹划角度看,企业应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解析:方案一: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进行注册登记。
如果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3人,按照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其盈利应先征收企业所得税。
假定其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所分配的税后利润属于股息红利所得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假定该公司将税后利润全部作为股息分配给此3人,其纳税和盈利情况为:应纳企业所得税=600000×25%=150000(元)企业所得税后利润=600000-150000=450000(元)应纳个人所得税合计=450000×20%=90000(元)该项投资年税后净收益=450000-150000=300000(元)方案二:选择合伙企业形式进行注册登记。
如果企业为合伙企业,合伙人为3人,利润由3人平均分配,每人20万元,其个人所得税适用的税率为45%,速算扣除数为13505元,则王某、李某、何某的纳税情况和盈利情况为:应纳个人所得税=(200000×45%-13505)×3=229485(元)该项投资年税后净收益=600000-229485=370515(元)方案三:选择个人独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形式进行注册登记。
如果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其应纳税所得额为60万元,个人所得税适用的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为14750元,企业的纳税情况和盈利情况为:应纳个人所得税=600000×35%-14750=195250(元)该项投资年税后净收益=60000-195250=404750(元)1根据财税(2018)77号文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扩大到100万及以下,所以本题暂不考虑小型微利企业问题。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应纳税所得额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分红因素,有限责任公司的税负最高,其次是合伙企业,最低是个人独资企业。
面对企业所得税税负较重的情况,纳税人可以作出不组织公司而办其他企业的决策。
3.某公司准备设立一个分支机构,预计该分支机构2015—2018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1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
该公司有两套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设立全资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方案二:设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
假设公司贷款的年利率为9%,该公司该如何决策?解析:对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方案一:设立全资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
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应当独立承担纳税义务。
该子公司四年纳税情况如下:第一年应纳税所得额=0万元第一年末累计弥补亏损额=-120万元第二年应纳税所得额=0万元第二年末累计弥补亏损额=-170万元第三年应纳税所得额=0万元第三年末累计弥补亏损额=100-170=-70万元第四年应纳税所得额=200-70=130万元第四年应纳税额=130×25%=32.5万元四年累计应纳税额=32.5万元方案二:设立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