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先做人,为官应“九思”《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九思”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是道德修养问题。
古往今来,为官“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九思”之说,对于各级官员廉洁从政,治国安民,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视思明”就是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
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入木三分,莫让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
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凡事看得清虚实,辨得清真假,分得清是非,不为各种假象所蒙蔽,不为各种“政治骗子”编造的虚假政绩、注水数字所欺骗,实事求是,办事较真,一丝不苟。
“听思聪”就是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
要听民意,不要“一言堂”;要虚怀纳谏,不要闭目塞听;要从善如流,不要讳疾忌医;要闻过则喜,不要闻过则怒;要集思广益,不要刚愎自用;要犯颜直谏,不要唯命是从;要百鸟争鸣,不要鸦雀无声;要百花齐放,不要一枝独秀;要万马奔腾,不要一马飞奔。
时刻牢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古训,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少说多听,礼贤下士。
“色思温”就是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
待人接物表情要温和,对待人民群众像春天一样温暖,作风深入细致,说话和气,言语温润,平易近人,彬彬有礼,心态平和,宽容博大,无微不至,热情洋溢,厚德载物,匡世济人,好善乐施,先人后己。
特别是对普通劳动群众和弱势群体关爱有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认真践行党的宗旨。
“貌思恭”就是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
与人相处仪表要庄重,谦虚谨慎,不卑不亢,恭敬有礼,平等待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不嫌贫爱富,充分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切忌骄傲自满、飞扬跋扈、自恃清高、旁若无人、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称王称霸。
古人云:“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矜者,细之属也。
”主要意思是,凡是骄傲的人,没有伟大的人物,骄傲是渺小的表现。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言思忠”就是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
说话诚实,待人诚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求真务实,不事张扬,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坚持原则,刚直不阿,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对党忠诚,不说假话,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话一套,行动一套的两面派行为。
不搞误国害民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路边工程、面子工程。
“事思敬”就是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开拓创新,不甘人后,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努力做好党分配的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千方百计谋求发展,改地换天,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坚决反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行为,不做无所作为的庸官、太平官、混混官。
“疑思问”就是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
遇到困惑多向别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自以为是。
凡事不盲从,遇到问题多问一问为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勇于正视和承认自己的不足。
要善于学习,学而不厌,甘当学生,不耻下问,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永不满足。
活到老、学到老。
特别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忿思难”就是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
戒骄戒躁,遇事冷静,斟酌损益,三思后行,科学决策,审时度势,“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克制不良情绪,避免盛怒之下乱拍脑袋,胡乱决策,做出傻事、错事、蠢事。
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决策有理、有利、有节,分清轻重缓急,着眼长远,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协调。
“见得思义”就是见到可以得到的利益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重义轻财,先义后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严守道德底线,不为金钱所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色情所迷,不为权欲所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慎始,慎终。
拒腐蚀,永不沾,永远保持共产党的纯洁和先进性。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做官先做人,为官应“九思”。
孔子的“九思”之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它虽然不是道德修养的全部,但作为人民公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做到,就可以确保官德不失,执政为民的思想不丢,政治生命永驻。
群众不欢迎的十种“官员”群众心里有面镜子,干部的好与坏群众最清楚。
我们的干部队伍绝大多数人是优秀的,是值得群众信赖和拥护的,但也有少数人忘记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忘却了自己的职责,不知责、不尽责、不负责,成了不受群众欢迎的干部。
一是不善学习,头脑空空的干部。
这类干部把学习当作是一种包袱,一种负担,思想上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总是借口忙没时间学,自己有老底不用学,整日忙于迎来送往,吃吃喝喝,抱着出门有秘书、讲话有稿子、不用自己动脑子的思想,缺乏开展工作的方法、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离开秘书活不了的干部”。
二是只说不做,工作不实的干部。
这类干部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对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有板有眼,但只满足于布置工作、提出要求,而不管究竟落实得怎样。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说的比做的好的干部”。
三是工作平庸,无所作为的干部。
这类干部的工作态度,是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消极懒散、被动应付;在工作标准上,善于向低标准看齐,用最低的标准衡量自己;在人生目标上,胸无大志,心无目标,没工作可干就高兴,有工作就发愁,工作少了就满意,工作多了就抱怨。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干部”。
四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干部。
这类干部八面玲珑,对上汇报无限拔高,把一说成十,把十说成百,编造假数字,制造假政绩。
他们把成绩往大里讲,把问题往小里说,往往是工作还没开始,就已经宣传得有鼻子有眼,事情刚有点眉目,就吹嘘得天花乱坠。
他们是靠数字出政绩、靠数字晋官职。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靠假政绩赢得信任的干部”。
五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干部。
这类干部整天围着办公室转,围着上级领导转,就是不围着群众转。
身子沉不下去,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对群众的冷暖不关心,即使下去也是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不能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领导比群众重要的干部”。
六是不敢负责,怕担责任的干部。
这类干部光要权力、不要责任,遇事不敢解放思想,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创新、因循守旧,生怕工作出问题影响进步,生怕出了事故丢掉官职。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情愿不干事、也不能出事的干部”。
七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干部。
这类干部干工作不优先考虑群众利益,眼睛常盯着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甚至个人的利益,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侵害群众利益,甚至中饱私囊。
他们共同的结局是不被群众喜爱,不为百姓拥护,不受大家欢迎。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干部”。
八是贪图享乐,追求享受的干部。
这类干部热衷于个人享乐,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追求低级趣味,社会上形容他们是“上午轮子转,中午杯子转,晚上裙子转;上午像包公,中午像关公,晚上像济公”。
人民公仆的形象被他们丢得一干二净,党的宗旨在他们心中荡然无存。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在位一天享受一天的干部”。
九是独断专行,欺压百姓的干部。
这类干部家长作风严重,不管下属提的意见对不对,不管群众提出的要求合理不合理,只要不合自己意图的一律打压、制止,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得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不断。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横行霸道的干部”。
十是大话连篇,讲话冗长的干部。
这类干部不善于归纳总结,会前不认真准备,不深入思考,讲起话来云山雾罩,想到哪讲到哪,不管听众如何反映,讲起话来空话、套话连篇,但真正有用的没几句,讲得台下听众开小差,打瞌睡。
群众称这类干部为“废话连篇的干部”。
我们该怎样做文、做人与做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名句出自《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范仲淹的这篇作品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而愈显其生命力——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
忠孝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随着中国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使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
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
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
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
文章是以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思想而写,二是为美而写。
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既要有思想价值,又要有审美价值。
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
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境界再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
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办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
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
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古第一美文”。
《岳阳楼记》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
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