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ppt)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ppt)
•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随之不同。
– 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 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
– 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 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其要求的区位条件构成还会伴 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 响因素(ppt)
(优选)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 2、概念:人类占有各种活动场所的行为
– “一个场所一个区位”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围绕经济活动 的区位竞争。经济活动受空间的制约除了上述有限性外;
– 也受空间移动的制约,即不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空间 移动,都受到空间摩擦(friction of space)或距离摩擦 (friction of distance)的制约。
– 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于企业组织的空 间规律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也随之发展起来。
– 纵观区位理论发展史,企业和消费者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 研究的主要方面,但随着政府对区域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 公共投资区位决策、宏观区位(区域)问题也逐渐发展成 为区位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 一般而言,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 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 经济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和移动的限制性
• 区位条件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大规模移动的 不可行性
四、区位论的分类
• (1)广义与狭义
– 狭义:指个别工厂、事物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 (经济学范畴)
– 广义:关于人类各种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 的说明理论(人文地理学范畴)
– 它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 – 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如何选择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
的主要问题,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 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
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 到格外关注,因此早期出现了以追求成本(主要是运费) 最小为基准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制约, 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 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 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 位理论也应运而生。
•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 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 的需要;
• 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 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 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 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 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 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 现代区位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艾萨德(Walter Isard)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 (M.J. Beckman)的《区位理论》为标志。
– 蒂斯所说:“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 济问题的有力工具”,一些经济学家利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不断对古典区位论进行修正和改进。
– 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出现了 反映市场和聚落的空间配置理论,如中心地理论。
•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 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1)区位因子——制约性的区位条件
– (2)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费用和收益) 进行影响区位主体因素的划分;区位条件是从影 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来划分
区位因子
成本因子 经济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
•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 1.经济活动——凡是产生短、长期经济效益的 活动
• 传统:生产、交通、流通、消费等;现代:科研、宣 传、生产、流通、消费等。
– 2.经济活动区位——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场 所的行为
– 3.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指经济活动占据区位 的理论或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
– 例如,由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工业活动本身制造工艺 技术进步以及生产中的物耗水平和投入比例的变化,在工 业区位选择中的原料、能源、运输等区位条件的地位会相 对下降,相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地区智力密 集程度、市场等区位条件的地位则会提高。
图2.1 工业区位因子
(二)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 (二)区位理论
–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 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理论 。
•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
• 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 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 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 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 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 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 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 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 古典区位论
–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 说基础上,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 3、内涵
–(1)场所、位置(静态)——空间、地点等意。一般分为 自然、经济、政治、数理等相对和绝对位置
–(2) 行为(动态)—— 是一个过程(设计、组合、规划、 建设、扩展等)、行为随时间是变化的、选择场所有动态 性
– (3)人类对区位的选择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综合 性质,一旦选择具有了长远性、战略性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 (一)区位条件
– 区位主体——占据区位的事物 –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
属性或资质 – 注意:
• (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
• (2)区位条件——区位主体分布位置的条件;地域关 系的区位条件(地缘条件、周边环境)
• (3)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