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专业一:物流管理(一)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具有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管理技能、能够胜任大中型外贸企业、其他工商企业及物流业中的仓储、运输、配送、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专业设置情况、在校生规模、课程设置情况、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种规格。
办学规模:自2005年办学以来,已有十来年的办学历史,学生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且呈上升趋势。
1、知识结构见表1表1 知识结构分解表序号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1 公共基础知识1.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及自学能力2.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3.具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用英语英语口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2 专业基础知识1.掌握物流管理、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保管及报检知识、物流法规第三方物流等的基础知识。
3.掌握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方案的设计内容;生产运作能力的计算、生产运作进度等。
4.让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统计的内容。
物流管理概论国际贸易基础仓储管理物流法规供应链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企业统计3 专业实践知识1.运用运输配送技术解决运输配送线路的优化。
2.运用库存策略预测库存数量。
3.能够计算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生产运作进度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流成本。
运输配送与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生产运作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4专业拓展知识1. 能够计算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生产运作进度等。
2.运用库存策略制定订货策略。
3.能够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方案。
4.让学生掌握物流设备的运用;仓储管理软件的使用;运输管理软件的使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实训仓储实训运输实训仓储管理2、能力结构见表2。
表2 能力结构分解表序号能力结构能力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考证考级要求1 基础能力1.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及自学能力2.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3.能操作常用的电脑办公软件处理日常事务;能操作常见的专业物流软件(系统)处理相关物流业务。
4.能操作常用的传真机、复印机、装订机等办公设备,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5.能运用仓储管理相关知识技能,处理不同类型企业物资仓储业务的能力,达到胜任仓管员、保管员、理货员等岗位的水平。
6.能运用报关报检知识技能,处理不同类型的企业报关及报检业务的能力,达到胜任关务处理(无证)、报关员(有证)、报检员(有证)等岗位的水平。
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数学物流管理概论国际货运代理与报关实务仓储管理物流企业统计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考试和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或等同的其他证书7.能运用物流信息处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进行物流信息搜集处理、统计分析的能力,达到胜任物流信息员、物流统计分析员等岗位的水平。
2 专业核心职业能力1.能运用运输配送相关知识技能,处理运输配送的能力,达到胜任运输主管等岗位的水平。
2.能运用仓储管理相关知识技能,处理不同类型企业库存优化的能力,达到胜任仓储主管岗位的水平。
3.能运用运输及配送相关知识技能,处理企业运输配送优化的能力,达到胜任运输配送主管岗位的水平。
4.能够计算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生产运作进度等。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流成本。
运输配送与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生产运作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助理物流师3专业拓展能力1.能够计算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生产运作进度等。
2.运用库存策略制定订货策略。
3.能够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方案。
4.让学生掌握物流设备的运用;仓储管理软件的使用;运输管理软件的使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实训仓储实训运输实训仓储管理3、素质结构见表3。
表3 素质结构分解表序号素质结构素质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1思想道德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素质 2.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2 身心素质健康、活泼、精力充沛、具有连续工作的能力,有事业心、责任感、法制观念入学教育与军训体育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3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应用文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数学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4职业素质1.遵守法律、爱岗敬业、工作主动、认真负责2.团结协作、善于沟通、严谨求实、勇于开拓3.吃苦耐劳、不怕困难4.有较强的计划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5.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用英语专业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三)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1、实践教学条件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基本能力、单项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规律要求,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条件。
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单项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校内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突出流程性和工作过程系统化。
建成1个柔性制造系统(FMS)实训室、1个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等需要。
(2)校外实习条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校外实习基地能够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生产型、流通型业务的操作等实习内容。
我院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全面开展校企合作。
一直以来新增紧密合作的实习、就业双基地,省内外实习、就业双基地百余家,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率达到100%。
(3)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完善仓储运作实训、生产运作实训、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入库等校内实训项目操作规程设计,制订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考核标准,编写全套实训指导教材,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参与修订了《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实践教学保障制度,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制度管理、人员保障等方面,确保了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最大程度地服务教学。
2、教学团队(1)教学团队①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8:9:8;②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18;③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大于90%;④在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比例大于35%。
(2)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围绕培养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科研与技术服务三种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以双师素质提升为重点,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①贯彻“职能包干、劳酬融促”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基于学院“职能包干、劳酬融促”人事分配改革框架,实行责任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稳定了师资队伍,全面调动教师积极性。
②多种举措不断提升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分工协作,同时创建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规范考核运用激励保证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通过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共建工程、骨干教师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资源(1)资源库①教学资源库。
根据教学资源库共享性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要求,坚持以人为主体、学教并重的先进理念,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开发,遵循分步式、标准化、区域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情景性、即成性和拓展性的原则,建设能够支持上述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教学资源库,着力打造专业教学资源库,高度开放共享和共赢的体系。
网络课程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设置课程简介、课程地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文件、互动空间、在线测试、视频资料等栏目。
基于学院教学平台,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全部课程,网址为/sxy/zhuanyeshezhi.asp?SmallClassName=物流管理;主要是文献资料库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评价、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案、习题与试题库等内容,并以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不断完善专业教学文件库、多媒体课件库、行业资源库,形成一个涵盖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
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库无缝对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师生互动,通过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实现过程管理,同时方便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校内的教学活动,将企业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等)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是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步和繁荣,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是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保障之一。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要点是建立校企互动、互利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1.依托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确保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山东省物流与采购协会为平台,以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由学院、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多方组成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在师资、技术、资讯等方面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积极寻求行业企业支持,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以研讨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和建设大计;邀请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等等。
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措施。
2.主动服务,寻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赢点为了企业的发展要求设专业,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建设教师队伍,为了培训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编写教材,为了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知识技能的掌握建设实训基地,为了确保企业所需人才的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新构建校企一体化校园文化体系,为了建立校企互动、互利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应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协助合作企业攻克难题,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合作企业在岗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