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1、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与科研而建成的,属于国家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基地为核心的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的以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开放平台。
基地概况基地总规划面积90.84亩,分两期完成。
一期工程以教学为主,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20RR年建成,20RR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综合楼一栋,学生公寓两栋,食堂一栋,澡堂一栋,运动场一块。
二期工程以科研为主,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于20RR年建成,20RR 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专家楼一栋,实验楼一栋,试验场一块。
基地功能以保障性服务为主,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与会务,建有丰富齐全的教学、科研、生活、娱乐设施,集食、住、行、学、研于一体,服务内容涉及到餐饮、住宿、运输、实习、科研、会务等多个领域。
教学资源基地实践教学区内,地层出露连续完整,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闻名遐迩的黄陵花岗岩体(三峡大坝坝基)与原震旦系国际标准剖面成为秭归基地最具特色的基础地质实践教学内容。
此外,世界闻名的三峡工程师现代工程科考上佳选择;以屈原祠为核心的古建筑群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处所;九畹溪国家级户外体育基地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健身圣地;以悬棺群为核心的神秘文化更是中华名族悠久历史的真实再现。
人文环境基地所在地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龙舟之乡”,集名人(屈原),名峡(西陵峡),名坝(三峡大坝)于一体,融美丽的自然山水、丰富的人文景观、优秀的明见文化于一炉。
硬件条件基地的后勤保障设施齐全,配置到位,包括:标准化食堂1座,可提供刷卡式流水用餐、自助式用餐、宴席包间;学生公寓2栋,设有教室备课用房及学生宿舍,可同时供1100余人入住;三星级标准客房52间,专家公寓套房30间;大中小教室6间;多媒体教室2间;中型会议室2间;小型机房1间;陈列室1间;水化学实验室1间,野外渗流试验场1座;篮球场2块;排球场1块;羽毛球场2块。
交通情况基地位于秭归县城文教区,地处长江之滨、西陵峡畔,与三峡大坝相连。
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基地于武汉相距300公里,与三峡机场相距50公里,与宜昌火车站相距40公里,与秭归港相距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基地独特的教学科研体系、齐全的硬件设施、完善的后勤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相关院校的到来,迄今为止,基地接待的实习师生、科研人员、会议团队已逾万人,教学实习涉及的专业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土地资源管理、石油工程、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水文地质、水利水电、物探、信息工程、行政管理、法学、艺术传媒等等,部分高校已与基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二、秭归县概况1、行政区划与经济秭归全县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RR),面积2427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为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县是我国柑橘生产的重要产地,本县的脐橙尤其是“长红”目前在我国已享有盛名,此外,本县生产的香菇、木耳、核桃、中药等,也在省内占有一定市场。
近年来,伴随大坝水库蓄水的递增,网箱养鱼业已悄然兴起,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此外,本县尚盛产各种奇石。
秭归县的成矿条件差,矿产资源较少,具有工业价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矿产主要为煤矿和金矿,此外为灰岩及建材。
因此,区内矿产开发业不发达而且难以发展。
但是,其余有关经济发展项目却存在较好前景。
2、交通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方便,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3、自然地理(1)地貌实习区位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2)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低温只有-3℃,有利于柑橘特别是脐橙的生长。
三、地质实习概况1、目的与任务开展地质学野外教学实践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备阶段。
实习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实践教学队伍,为教员和学生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另一方面对深化教学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给予可持续的支持。
秭归地区野外教学实习目标如下:1、通过华南地区野外实习,观察华南型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了解华南地层层序及其演化规律,掌握华南地区地质历史发展过程。
2、增加野外地质知识,训练野外工作技能。
3、通过专题路线实习,要求独立完成野外调查和地质资料收集,培养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质问题的能力,掌握举一反三的地质思维和地质工作的方法。
秭归实习区地质现象丰富。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遴选和开发10条教学路线,开展野外实践教学,这些路线如下:路线一:下岸溪采石场岩浆岩教学路线。
路线二:小溪口庙湾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变质岩、韧性构造教学路线。
路线三:九畹溪—西陵峡村寒武纪到志留纪的褶皱构造,地层岩性、沉积结构构造及生物化石。
路线四:链子崖二叠纪地层序列、碳酸盐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采集、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路线五:九龙湾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序列、接触关系、冰川沉积特征。
路线六:石板溪—花鸡坡—棺材崖—黄牛崖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
路线七:花鸡坡—棺材崖—和尚洞独立填图路线布置。
路线八:滚石坳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序列、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化石采集。
路线九:长阳清江构造地质观察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描述。
2、实习时间与组队情况本次实习自2016年9月2日至2016年9月28日,9月2日到9月16日为路线教学,9.17—9月28日为独立填图并完成报告。
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第三小组由022142班苏丹梅,石磊,黄帅康,余良川,王云衡五位同学组成。
3、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阮小燕、罗国平老师。
4、工作量统计工作量统计表二、地层概况:对实习区主要发育的地层做简单的描述(未见的地层不进行描述)。
这里主要介绍实习见到的地层,从老到新,为中元古的庙湾组到古生界二叠纪的吴家坪组。
2.1中元古界2.1.1.1庙湾组观察位置:小溪口描述:庙湾组为一套厚度巨大、岩性单一的,具有条带、条纹构造的斜长角闪岩,夹石英岩、角闪片麻岩及石榴石角闪片麻岩。
以巨厚—厚层状斜长角闪岩的出现与下伏小以村组整合分界,顶被震旦莲沱组不整合覆盖。
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海相喷发的玄武岩变质而成。
因此,该组代表了崆岭群形成时代晚期玄武岩浆喷溢作用的产物。
2.2新元古界2.2.1南华系3.2.1.1莲沱组指黄陵花岗岩与南沱组之间的一套紫红色中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细粒岩屑砂岩、长石质砂岩夹凝灰质岩屑砂岩、含砾岩屑凝灰岩。
观察位置:九龙湾东南1公里描述: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石砂岩与页岩互成,与南沱组的界线为高角度正断层。
观察位置:石板溪桥东南60米描述:此处为黄陵花岗岩与莲沱组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伏为花岗岩,有8亿年,被风化严重形成风化壳,底部形成底砾岩。
上层为砾岩或含砾杂砂岩。
发育斜层理,指示为水动力条件较高的沉积环境。
少数发育水平层理,反应水动力较弱。
观察位置:花鸡坡四组描述:紫红色中厚层砂岩,含少量砾石。
2.2.1.2南沱组南沱组为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上部夹层状透镜体,冰碛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有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下覆莲沱组均为平行不整合。
观察位置:九龙湾描述:整体为灰绿色块状含砾冰碛岩。
无分选、无磨圆、无层理。
砾石大小不一,可细分为多层。
观察位置:花鸡坡村东土三线40公里描述:为灰绿色块状含砾杂砂岩,含砾大小不一,最大的35cm,最小的3mm,分布不均匀,反映为非水流作用的沉积作用特征,无分选,无磨圆。
推测为冰川融化前搬运,消融后沉积。
偶见冰川擦痕。
2.2.2震旦系2.2.2.1陡山沱组陡山沱与南沱平行不整合,与灯影整合。
自上而下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盖帽白云岩,第二段为泥质灰岩,含有磷硅质结核,即“棋子”,含瓮安动物群。
第三段为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
第四段为黑色薄层状硅泥岩,俗称锅底灰岩。
观察位置:土三线40.1公里处描述:陡山沱与南沱平行不整合,与灯影整合。
此处为南沱与陡山沱一段的界线,界线以下为三无的冰碛岩,以上为盖帽白云岩,为灰白色厚层状,见硅质条带,存在蒸发矿物,有很多的孔洞缝。
白云岩中含有重晶石,说明当时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氧。
观察位置:土三线40.3公里处描述:此处为陡山沱二段、三段分界线。
陡二为薄层状黑色含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存在磷质硅质结核,形成棋盘子。
为一级烃源岩。
棋盘子中可能有瓮安动物群的胚胎保存。
见水平层理,反应水体安静。
陡三为中薄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白云石结晶程度为中-细晶,存在泥晶。
反应水体变浅,可能为浅海或滨海。
观察位置:土三线41.6公里处描述:此处为陡四与灯一的分界线,两者为整合接触。
陡四为黑色厚层状碳质泥岩,有机质含量高。
观察位置:邹石线3.3公里处描述:此处也为陡四与灯一界线,陡四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有机质含量20%。
此段有埃迪卡拉生物群,为软体动物。
2.2.2.2灯影组灯影组与陡山沱组整合,可分为三段,蛤蟆井段位中厚层白云岩,见帐篷构造,石板滩段为薄层状泥质灰岩,含埃迪卡拉生物群,白马沱组为中厚层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夹砂糖状白云岩。
观察位置:土三线41.6公里处、邹石线3.3公里处两处的灯一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见帐篷构造,推测为温度升高,石膏和盐岩晶体生长,将上覆的薄层状白云岩纹层上拱形成的,该层内藻纹层发育,说明氧气含量增加,直接影响生物繁盛。
2.3下古生界2.3.1寒武系2.3.1.1岩家河组岩家河组主要为灰色硅质泥岩、白云岩、黑色碳质灰岩夹碳质页岩。
厚度为20-50m。
观察位置:土三线30.1公里处描述:岩家河组与灯影组为连续沉积,为薄层状白云岩与页岩互层,页岩间夹硅质条带,反应水体反复震荡。
此组中最早发现钙质硬壳动物群。
2.3.1.2水井沱组此组岩性比较稳定,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夹灰岩或白云质灰岩;上部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或碳质页岩。
观察位置:土三公路29.8公里处描述:水井沱组与岩家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岩家河组为灰黑色中薄层状页岩,含有磷质化石,见海绵骨针。
黑色页岩中富含黄铁矿,许多海绵骨针均被黄铁矿化。
黄铁矿至地表环境风化、氧化,其中的铁被氧化为褐铁矿,呈红色。
其中的硫元素被氧化或生成硫,或氧化为硫酸根,并与钙元素结合形成白色的石膏。
因此,黑色页岩段的风化表面上呈现出红、黄、白三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