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培训记录
5.各级手术间应设置感应式自动推拉门,并设在自动延时关闭装置,室温度以22-25℃,湿度以50%为宜。
6.负压手术部每次手术结束后应当进行负压持续运转15分钟后再进行清洁擦拭,达到自净要求方可进行下一个手术。
7.手术部用物必须保持整齐、清洁,表面无尘,地面无碎屑、无污迹。定期清洗与保养。
8.定期维护
4.微粒隔离 又称飞沫隔离,是指预防经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三)标准防护的特点
1.隔离的物质 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病人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病人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
2.隔离的方法 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与微粒隔离。
3.预防的对象 标准预防从其容的隔离措施来看,它强大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
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的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6.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污染衣服及微生物的传播。
7.锐利仪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置,以防刺伤。操作时针头套不必重新套上,当必须重新套上时应用仪器而不用手。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取下、折弯、破坏或进行其他操作。一次性应用的注射器、针头、刀头和其他锐利物品应置于适当的耐穿刺的容器,该容器尽可能的被置在工作处。须重复使用的尖锐器械也应置于耐穿刺的容器以便运输至再处理部门。
(3)过滤致病气溶胶的排风过滤器应当每半年更换一次。
(4)热交换器应当定期进行高压水冲洗,并使用含消毒剂的水进行喷射消毒。
(5)对空调器部加湿器和表冷器下的水盘和水塔,应当定期清除污垢,并进行清洁,消毒。
(6)对挡水板 定期进行清洗,对凝结水的排水点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并进行清洁、消毒。
科室培训记录表
3.微生物标本取样培养 按卫生部《《手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进行手术室环境微生物取样培养。
4.手术器械的灭菌
(1)手术器械的灭菌要根据《消毒技术规》要求进行。
(2)快速灭菌法只使用在紧急时,不可因为快速灭菌方便而购买较多的器械,或以节省时间为由而使用快速灭菌法。
5.手术衣及布料的灭菌
(1)戴上帽子、口罩、更换手术洗手衣进入手术室,整个手术过程都要戴好口罩。
(5)关闭手术室门,仅在器材、工作人员及病人通过时开放。
2.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手术过程中,环境表面或设备被体液、血液污染,在下一台手术前,使用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处理。
(2)污染或脏伤口手术后必须对手术室进行特殊清洁或关闭手术室 门。
(3)每天最后一次手术后的白天或晚上应用消毒剂湿式清洁地面。
5.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进行吗一次尘埃粒子的监测,监控高校过滤器的使用状况并记录。
6.每半年对洁净手术不得正负压力进行监测并记录。
7.每季度按照洁净手术部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要求对手术部的无菌物品、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等进行生物学监测。
科室培训记录表
日期:4.17
地点:护士办公室
培训题目: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3.艾滋病(AIDS) HIV感染后有2周至3个月的窗口期,因此医务人员暴露后,应于暴露当时、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受感染,并尽早用zidovudine进行预防性治疗,直到排除感染。因感染HIV后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减少意外损伤所致血液接触是关键行的预防措施。
科室培训记录表
日期:1.10
地点:护士办公室
培训题目: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
主持人:志花
主讲人:许红霞
记录人:许红霞
参加人员:
(一)、防护目的
1.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健康。2.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也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
2.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带手套。同一病人需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与普通预防相同,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应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物品,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下一个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
(2)使用的防护用品和消毒药械必须符合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并在有效期使用。
(3)由专人负责防护用品和消毒药械的管理,发现数量不足时及时补充和领取。
科室培训记录表
日期:2.20
地点:护士办公室
培训题目:手术室人员管理和环境管理
主持人:志花
主讲人:许红霞
记录人:许红霞
参加人员:
(一)人员管理
1.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进入洁净手术部清洁区、无菌区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部专用的产尘少的工作服,换鞋(洁污鞋分开放置)—脱袜—更衣—走廊—手术间。手术人员不能戴首饰、耳饰,擦亮甲油或戴假指甲,不允许有自己的衣服外露。外出时更换鞋、衣。
3.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4.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二)环境管理
1.分区明确,分为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不同洁净区之间必须设置缓冲室,以控制不同空气洁净度要求的区域间气流交叉感染,有效防止污染气流侵入洁净区。
2.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3.洁净手术部的物品(敷料、器械等)应分别采取有效的净化流程,各通道应符合功能流程。
4.洁净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部清洁工作应在每天手术结束后净化空调系统运行时进行,达到自净时间后关机。
3.去隔离措施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建立的,因此其隔离系统包括3种,即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盒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
1.接触隔离 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志贺痢疾杆菌、甲型肝炎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以及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 该项隔离有两个基本要求:1.病人所处的环境应通风和做适当处理如消毒等。2.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应用呼吸道保护装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日期
科室
培训容
主讲人
备注
1.10
手术室医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许红霞2.20
手术室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许红霞
3.15
手术室
特殊感染手术控制措施和监测
许红霞
4.17
手术室
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主持人:志花
主讲人:许红霞
记录人:许红霞
参加人员:
(一)标准预防的涵
1.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因此它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既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医务人员,又保护病人即双向防护。
日期:5.22
地点:护士办公室
培训题目: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主持人:志花
主讲人:许红霞
记录人:许红霞
参加人员:
1.通风
(1)手术室保持正压通风,包括走廊及附近区域的空气进入。
(2)通气每小时至少保持15次,其中3次必须是新鲜空气。
(3)通过合适的过滤器过滤所有空气,并在靠近地板处排出。
(4)经天花板方向输入所有空气,并在靠近地板处排出。
7、传染病人的体液、洗涤液必须消毒处理后排弃,并做好记录。
二、监测
1.洁净手术部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须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气压差。
2.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每天可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部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并记录。
3、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外出,所需物品应由外供护士传递。
4、手术者必须穿隔离衣,换拖鞋。需要室外用物时,由室外人员传递,尽可能减少室用物,缩小污染围。
5、手术后,手术者脱去被污染的医务方可离开。拖鞋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洗晾干备用。
6、传染性疾病或感染病人手术用的物品、器械应单独处理,用后进行双消毒。敷料按医疗废物处置。
许红霞
5.22
手术室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许红霞
6.14
手术室
标准预防的涵、隔离措施、特点
许红霞
7.26
手术室
标准预防的主要容
许红霞
8.17
手术室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职责、监控护士职责
许红霞
9.22
手术室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许红霞
10.12
手术室
医院感染环境监测制度
许红霞
科室院感培训目录
科室培训记录表
3.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者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是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7.医疗废物应按照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5.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