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二、相关资料
1928年,利哈乔夫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人集中营。

四年的集中营生活,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他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

他研究古罗斯文化,是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泰山北斗。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理解词义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9.恪守:严格遵守。

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

第二部分(③-12):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13-18):指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号召人们把保持优雅风度的做法付诸实践。

五、问题解疑
1.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矛盾。

“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是作者的诚恳态度。

作者这样说,既表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同意作者的观点。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5.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

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
观点更突出、更鲜明。

6.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

“风度”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7.14段第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本题运用议论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分析法。

不能去掉。

“可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去掉后就成了“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与事实不符。

所以不能去掉。

8.由此可以看出,“优雅”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优雅”是“有教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优雅,反之亦然。

9.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紧扣文题,结尾画龙点睛,指出做到优雅风度的具体方法。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源自网络。

相关主题